平遥:"日升昌""清朝掌柜"贾卫星鲜活讲述晋商文化

      严冬时节,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游客寥寥,不少商铺暂停歇业。然而,在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院内,“清朝掌柜”贾卫星边写银票边向游客讲解着其中的玄机。没有暖气、火炉,但老贾说,他有的是讲解“晋商魂”的热情。

      在“日升昌”院内一角,六十多岁的贾卫星有一张固定的工作台,他的日常工作是,在一张泛黄的会票纸上用极工整的繁体字写上游客的名字、地址、兑换的白银数量,用老式方法折叠好银票装入信封,让游客到所在地“日升昌”的分号承兑。

      “这张‘空头银票’学问大着呢,一张小小的会票,凝聚了晋商的聪明才智。”贾卫星向游客介绍,会票采用了“水印”法印刷,并在关键部位加盖戳印。而尤为关键的是,会票书写时实行以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并且定期改换,以防泄密,写会票的人的笔迹都在票号里有备案。

      谈到旅游淡季游客少,室外又寒冷,为何还要天天坚持“坐班”,贾卫星告诉记者,作为地道平遥人,他年轻时候一直在经商,平时爱好书法和晋商文化,现在上了年纪,希望在这座票号博物馆内发挥余热,将晋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历史讲给更多人。

      “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以“汇通天下”而闻名。

      贾卫星并不是这样鲜活讲述晋商文化的第一人。1994年“日升昌”票号博物馆开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祖上四代做票号掌柜的范绍祖坐不住了,他到日升昌院内摆台当起了“掌柜”,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近90岁高龄才“退休”,由贾卫星接替。

      由于是祖业,范绍祖干起来得心应手,并力求真实。有游客要求在会票上写几百万两白银,范先生就不干了,他的理由是“日升昌”创立之初,启动资金才三百万两,写多了没地方兑换。有游客要求写现在居住地名字,但老先生坚持用清朝时期的地名。

      如今,在“真实性”基础上,贾卫星又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娱乐性,他一身清朝掌柜打扮,笑意可掬地与游客合影留念。此外,他还发明了一个“一笔字”,左右看上去皆为“日日升日日”——正是“日升昌”名字的讲究之处,赠与游客为他们讨个好口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