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疏浚,西湖又重生——老照片诉说半世纪前往事
2014-12-25 15:44:31 作者:戴睿云 来源:浙江日报 已浏览次
盈盈一水间,多少往事在其中。今天,在杭州南山路上的西湖博物馆,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主办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正式开展。
第一任疏浚西湖工程处主任盛礼淑的长子盛国进,代表父亲接受西湖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98岁的盛礼淑向西湖博物馆捐出了百余张反映西湖疏浚的老照片(包括部分底片)。本次展览也放大展出其中几十幅照片,首次与观众见面。
如果没有历代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没不存。上世纪50年代疏浚时,用从西湖挖出的淤泥填埋西湖周围的田荡、洼地,才有了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等著名景点现在的规模。
上世纪50年代的这次疏浚规模有多大?“那时西湖已经沼泽化,濒于消亡,抢救迫在眉睫。那次疏浚挖掘、清除的淤泥有720万立方米,可以堆出几十条苏堤。”盛国进常常听父亲说起。
一开始,疏浚淤泥完全靠人力,缓慢吃力。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陈毅同志得知西湖疏浚施工的情况后指示:“我们不能再像苏东坡时代那样人抬肩挑啦,那要搞到什么时候?”于是,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等企业支援下,西湖疏浚采用了机械挖泥船和其他设备。
那是一次历时8年的艰苦疏浚。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到1958年第一次西湖疏浚工程全面告捷,政府先后为此投资454万元。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55厘米的西湖,疏浚后平均水深增加到180厘米,全湖的蓄水量也从疏浚前的3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疏浚后的1018.8万立方米。
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历代遗落在西湖里的文物达万件之多。这些出水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明以前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这些出水文物对研究杭州历史作用很大。在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西湖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出水文物。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