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旗袍展浙江湖州开展呈现海派服饰魅力

      “灯火初上,着一袭旗袍香风细细在城市的陌陌红尘里。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作家叶倾城对旗袍的赞美之词令人印象深刻。目前,“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文化展正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馆展出,市民可以借此领略一部旗袍发展史。

      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在中西文化汇通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合璧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了独特旗袍服饰文化。此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遗风未尽的时尚”、“西风东渐的华丽变迁”和“取之不尽的中国元素”,展示了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说过,旗袍的产生,大约在1914年到1915年间。

      本次展出的旗袍中就有清末的。这是一件紫宫绸镶花边夹袍。袍身宽大,衣袖部分有双层边饰,多层装饰的如意襟,使用不同的材质,层次渐次而丰富。

      “因为清代妇女的袍服服从于封建礼教,几乎不见手脚更不见腰身,所以女性把对美的渴望表现在对服饰制作工艺的追求上。”湖州市博物馆馆员刘小清表示。

      记者了解到,清末旗袍一般手工艺水平精湛、装饰繁缛。运用镶、滚、嵌、补、贴、绣等工艺,多在领口、袖端及衣襟等处镶以花边。

      “清末旗袍衣面上彩绣,以多为尚。至咸丰、同治年间,装饰的繁复达到顶峰,甚至有的衣服全部加上装饰,几乎看不到本来面料的原貌。”刘小清说。

      据悉,旗袍就是从满清女子的服装发展出来的新鲜式样,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清末之后,中国旗袍的中心,就落在上海这个东方城市上。

      到了民国初,风气开化,服饰等级制度被打破,女子开始走出闺房,服装变得实用、轻便,人们开始领悟和欣赏“曲线美”。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旗袍在上海滩大热,从社交名媛到知识女性,无不对旗袍倾心。

      展区中一件深色的短旗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湖州市博物馆馆员刘小清介绍说,这件是深色立花暗扣无袖短旗袍,流行于上世纪40年代。

      与清末旗袍相比,40年代因为物资匮乏,旗袍更加简洁时尚,出现了可拆卸的衬领、短袖变无袖。之后,美国时尚开始显山露水,经过裁缝的能工巧匠之手,各种新鲜东西运用到旗袍工艺中,如垫肩、铜拉链等,使旗袍呈现出更加贴体和现代。

      这件深色立花暗扣无袖短旗袍就体现了那一时期的年代特征,衣长较短,通体立花真丝面料,无袖斜襟,样式简约、时尚,穿上它显得妖娆光鲜。

      前来参观的顾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尤其喜欢张爱玲在文中对旗袍的描写。这次旗袍展览恰好提供了一次机会,让她可以近距离接触旗袍的华丽与精美。

      据悉,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由上海历史博物馆提供,同时集合了包括湖州市博物馆在内的全国12家博物馆的馆藏,有旗袍、历史照片、图影、首饰和生活用品,共计100余件(组)。本次展览从2014年12月12日持续到2015年1月20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