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赴南京捐赠近百抗战文物 含珍贵物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8日宣布,耗时一年的海内外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南京大屠杀和日军侵华历史又增添了7602件各类文物史料。

      这些文物和史料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性暴行、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主题。

      海外华人赴南京捐赠抗战文物

      此次文物主要来自纪念馆年初组织的7个国内征集小组和2个海外征集小组。据中国新闻网报道,12月8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前夕,美籍华人鲁照宁、陈灿培先生到南京,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抗战文物近百件。

      鲁照宁先生祖籍南京,1980年起移居美国,自2004年以来,他先后6次为纪念馆共征集到各种文物史料580件,多与日军侵略南京相关。这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他用自己的积蓄从世界各地的拍卖网站竞拍得来。

      鲁照宁先生称:“搜集这些物件工作难度非常之大,基本通过竞标的方式搜集这些资料。刚开始是在易趣一类的拍卖网站搜索‘Nanking’、‘Nankin’、‘Nanjing’(均为南京的英译),之后就是中英日文的‘南京1937’、‘中国日本战争’这类战争关键词。然而找资料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是,需要从大量的网拍物件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

      此外,美籍华侨陈灿培捐赠了1938年5月16日美国发行的《生活》杂志,其中刊载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图文记载。

      多年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努力,那就是捍卫历史的真相,祈福和平的未来。

      民间收藏家捐赠日军“慰安妇”制度直接物证

      来自中国江苏网的消息,在众多最新物证中,由南京金陵文献馆馆长、民间收藏家徐雷捐赠的“大美国金陵女子大学”袖标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这份物证来自于南京本土人士捐赠的,更重要这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搜集到明确了个人身份和姓名的物证,而这正是控诉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一份证据。

      沈阳民间收藏家张广胜先后6次给纪念馆捐献文物,此次他捐赠了在东北慰安所遗址收集的“慰安妇”使用过的木碗、漆木盒、化妆品瓶子等日军侵华时期加害女性的16件证物。据他介绍,这些实物均在位于东北的原日军将校俱乐部所在地发现。日本战败溃逃时企图毁灭证据,放火烧毁建筑,但这些物品在大火中幸存。朱成山馆长表示,这些木碗、漆木盒、化妆品瓶子是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直接证物。

      征集文物总量创建馆以来新记录

      今年中国确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来,纪念馆进一步加大征集力度。从年初开始,纪念馆组织了7个国内征集小组和2个海外征集小组,搜集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性暴行、毒气战等侵华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主题。此次新增文物中,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方面征集到了大量原始照片、档案和实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来自西方第三方的实证,如1938年5月16日美国发行的《生活》杂志,其中刊载1937年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图文记载,包括当时外国记者拍摄的原版新闻照片。

      二是来自加害方日本的新闻报道、明信片等实证。如日本僧人大东仁捐赠的1937至1944年间数本日本《朝日新闻》缩印版,包括很多关于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原始新闻报道。

      三是来自国内实证。如由南京民间收藏家捐赠的一件国际安全区相关人士所用袖标。袖标上绣有“大美国金陵女子大学”和“第五号周良臣”字样,并盖有“大美国金陵女子大学校役”红色印章,这是国际安全区保护南京市民的实证。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今年纪念馆共征集各类文物、史料和实物逾7000件,史料来源涉及国家多达14个。在征集总量创下了建馆以来年度文物征集数量的新纪录。

      朱成山表示,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纪念馆将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根据内容逐步充实到纪念馆的研究和展陈中。“文物的历史作用在于文物是历史的参与者,具有不可争辩的说服力和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这是任何第二手材料所不可代替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