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塔:北方砖木结构古塔样板

      依照高度来说,坐落于天宁寺内的凌霄塔高40.98米,为正定四塔之最高大者,又因其巍峨入云之态,故名曰“凌霄”。更难得的是,在凌霄塔第四层的中心部位,竖立着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虽然这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但保存下来的实例很少,有业界人士称:“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

      唐塔宋修金重建

      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建成,当时寺院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分为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所谓“建寺”也包括将原有的寺庙更名,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至今。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存有“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屠九级,高插云际,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至民国初年,寺院所遗殿堂一一被毁,唯凌霄塔独存。塔身虽历经劫难保存下来,但因其自清早期一次重修后,一直未进行过维修,故到解放初期已经残破不堪,尤其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又遭毁坏,铁质空心枣状塔刹坠毁,此后十余年间,塔身的八层、九层也相继坍塌。直至1981年进行了落架重修,并于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书的是,在重修勘察凌霄塔的过程中,专家们在塔基下发现了地宫,共在其中清理出土文物57件,其中,宋崇宁二年(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则为凌霄塔的创建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朝(公元762-77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又至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这较清光绪元年所刊的《正定县志》记载的始建年代(唐懿宗咸通年间)推前了一个世纪。

      我国的塔的发展是随佛教而来,即在佛教发展下建立寺院,随之而建佛塔,大致始于东汉末年——当时佛教从古印度传来,塔是印度佛教大师圆寂后的一种象征性的坟墓,也起到纪念性作用,它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而建成中国式的塔。凌霄塔原名慧光塔,那么必然和“慧光”有关系。

      传说,唐天宝年间,藩镇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真定太守颜杲卿(书法家颜真卿之弟)虽拼死抵抗,却终因寡不敌众,身死城陷。叛军踞真定西进,兵锋直指大唐都城长安。后虽经各地勤王部队攻击,叛乱平定,但是很多城市还是被叛军占据着,真定即为其一,被张忠志所占。

      代宗继位后,决定御驾亲征,带兵平叛,并发誓要血染真定,诛灭余孽。出征前,他到寺院进香乞福,老方丈不忍百姓再受荼毒,便留给代宗一段偈语,曰:“慈悲为人本,恩泽涎三镇。慧眼识真经,光照沐天恩。”代宗反复琢磨,不得其解,恰值其七岁的儿子李适走来,看见这四句诗,便顺口念道:“慈恩慧光,悲泽识人。”代宗闻之大喜,遂按照这条线索,找到了长安慈恩寺的慧光和尚。原来慧光是真定人,俗名张一平,娶妻刘氏,生子张利,就是后来的张忠志。慧光答应皇帝说服自己的儿子。张忠志听从父命归顺大唐,后被赐国姓,称李宝臣,意为“李唐王朝之宝臣”,并赐予免死铁券。为了彰显慧光之功劳,代宗在真定为其新建寺院,慧光圆寂后,又命建塔厚葬,取名“慧光塔”。

      塔中一根通天柱

      走近观看凌霄塔,塔身共分九层,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其建制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八角形的平面,尽显端庄大气。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重修,依唐塔遗存的残址而建,其上各层则系金代重建,为木质结构。在形式上,塔身下面的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的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亦是如此。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此外,每层塔身的正面均辟有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的塔身,每面分为三间,斗拱、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正是因为凌霄塔的砖仿木以及木质结构更吸引人的目光,故而当地人一般称凌霄塔为“木塔”。

      凌霄塔的内部十分宽大,内部有楼梯可以攀爬,在第四层的中心部位,竖立着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上托龙骨楼板。中心柱的柱脚坐在第三层顶部十字交错的大梁上,柱顶承托塔刹。这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这样的建造结构对塔身的稳定性非常有利,然而,我国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江南一些大砖塔基本上都带有刹柱,一般甚短,仅从顶层向下伸入二三层,也是由塔心柱发展而来的。有业界人士称:“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

      诸多影迷可能不知道,在徐克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那座巍峨的通天浮屠,所采用的建筑结构,同凌霄塔如出一辙。正定凌霄塔中间的通天柱,便是电影中那座通心柱的原型。

      因凌霄塔是古代整座正定城的制高点,并可以登临远眺,自然少不得文人吟咏,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美哉斯文,壮哉斯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