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开建城子崖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山文化“地下气象万千,地上一无所有”的局面有望成历史,13日,记者在章丘市龙山文化考古挖掘现场看到,山东省考古所副所长孙波带着他12人的考古队伍,正在探方中寻觅史前时代龙山文化的印记。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部分,此次龙山文化挖掘以章丘龙山为中心,考证方圆百公里内的古聚落布局和演变发展。”孙波介绍,去年进行的城子崖遗址中部及北段探沟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发掘的遗址南城墙遗迹,将作为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

      去年9月,投资1500万元改造提升后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更名为龙山文化博物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从博物馆正门穿越时光隧道到达序厅,依次看到龙山破晓西河、小荆山遗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遗址与龙山文化、考古圣地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济南寻根东平陵城及结束语展厅等6个部分,内部展陈时间跨度约6000年,龙山文化按时间顺序一览无余。”博物馆馆长田继宝表示。

      为改变龙山文化“地下气象万千,地上一无所有”的局面,今年5月,章丘市正式启动了集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后,市民可体验刀耕火种的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真切感受龙山文化的厚重底蕴。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还将展现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人类生活的绚丽画卷。

      据了解,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32.3万平方米,投资4.6亿元,总体分区包括遗址展示区(遗址外环);管理服务区(城子崖博物馆东侧);预留区(遗址本体周围约10米范围);博物馆展示区(原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所在区域);滨河遗址风貌区;陶艺展示区(遗址东侧);农耕区(遗址南侧)。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将来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解读龙山文化提供了成功的生态文化保护范本。

      据章丘市文广新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开始打造的遗址公园不是要去保护一个点,而是要去保护一个片区,去保护一种遗址的文化形态。记者了解到,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建设于2013年12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进入国家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遗址公园建设周期为12年,将进一步展示章丘龙山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

      章丘多种措施 传承龙山文化

      传承龙山文化,章丘硬件设施、科学研究一起抓。今年10月19日,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龙山文化研讨会在章丘召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龙山文化的学术组织。来自全国的41位专家学者齐聚章丘,围绕龙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龙山时代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经验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这意味着龙山文化研究有了一个规范、官方、权威的科研组织。此外,章丘市还制定了《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积极争创省级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承接龙山文脉,留住乡村记忆。今年,章丘启动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通过抢救和保护文物古建筑,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从现有乡村层面和城镇建设中,制定具体规划。其中,改造提升后的朱家峪就是典型范例,“江北第一古村”新面貌呈现,将文化具象化,闯关东体验馆、八大作坊等各种体验项目,让民众置身其中体验奥秘,寻根溯源感受文化。4月份,章丘市又联合济南市考古所对埠村、普集、文祖、相公庄等镇街的古建筑进行集中调研踏勘,制定出全市古建筑维修方案,并由市财政出资1200万元启动了古建筑维修工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