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造以"草原文化"为精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014-11-14 16:04: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已浏览次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彰显草原文化特色,在保护、传承中积极推动草原文化的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
舞台艺术:唱响草原 走向世界
舞台艺术创作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自治区近年来重点加强规划指导,搭建展示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一批感染人、有市场的优秀舞台剧目脱颖而出。
依托马业资源,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打造出我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实景剧《千古马颂》,众多中外游客被深深吸引,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唱响纽约、莫斯科等地的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正在策划、创作和编排更多草原童谣,让国内外观众在天籁般的童音中追忆童年、回归自然。
被誉为“令人震撼视听盛宴”的大型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2013年以来在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演出400余场,其投资方和核心演出团队是去年刚组建的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
如今,这些唱响草原、走向世界的艺术作品已成为内蒙古一张张鲜亮、迷人的名片。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社会参与
元上都遗址,蒙古族长调,呼麦……内蒙古大草原拥有丰富又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内蒙古组织实施可移动文物普查、大遗址保护、古建筑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等工作,并从2005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6日确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让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目前,内蒙古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7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6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0处盟市、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呼麦已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分别达80项、342项。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内蒙古坚持在传承中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力。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巴德玛2009年从家乡阿拉善盟来到1000多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调的民间唱法。“国家每年给我1万元传承人津贴,我必须尽力教好学生,把长调传承下去。”她说。
在通辽市库伦旗,政府通过投入资金、鼓励公众参与等方式加大保护力度,使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安代舞重获新生。
文化产业:格局形成 厚积薄发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活跃程度。目前,以草原文化为精髓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企业规模增大、经济贡献上升的态势。
本土创作的《草原豆思》《国家的孩子》《中华德育故事》等动漫作品及其品牌,为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呼伦贝尔市特色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乌海市“中国书法城”、阿拉善盟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正集聚越来越多的人气,开拓越来越广的市场。
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指引下,内蒙古已建成5个国家级、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建2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正在产生集约效应和规模效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