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瓜埠明清老宅走红 风雨中矗立200年
2014-11-12 10:16:37 来源:金陵晚报 已浏览次
在六合区瓜埠镇的老街上,有一座200多岁高龄的老宅,因为被网友拍照上传网络,一下子火了。照片里,这座明、清时期典型的南方三进式宅院,厚实的青墙、斑驳的窗棂、古朴的家什,一通到底的穿堂设计,都勾引着看客们蠢蠢欲动的探幽之心。这就是田家老宅,如今几乎与瓜埠老街捆绑的代名词。虽然老街早已不复往昔的辉煌,但老宅的主人田传谟却执拗地坚守在这里,延续着老宅的百年传奇。
200年明清老宅
五进四合院五代同堂
从瓜埠公交底站出发,步行十分钟左右,当脚下的水泥路变成青石板、两侧建筑换成平房院落,这就到了老街。要问老街最具特色的是什么?来过的游客都会首推田家老宅,因为这个老宅保留最完整。
午后打麻将的老年人给金陵晚报记者指明了道路。沿着窄窄的青石小巷,一位白发老人戴着礼帽、拄着手杖正缓缓前行。耸立的马头墙、屋顶上的苔藓,青砖、黛瓦、木檐相映成趣。到老宅后推门而入,一股穿堂风扑面而来。整个建筑都是木制的,雕梁画栋依稀可见,是典型的南方四合院。院廊幽深,数一下竟有5进,近20间房屋。地面铺着木板,踩上去“咯咯”作响,看上去以前的住户生活很讲究。
“我祖上是山东的,挑担卖油到了这里。”老宅的主人名叫田传谟,和妻子郑秀琴都已经有60多岁。据他们介绍,祖上做生意后置下家业,在此定居。最多是五代同堂,老老少少大几十人一起住在这个大院里,至今还保留一些太师椅等古老家具。“按我们几代人算下来,这宅子少说也有200年了。”
古时,瓜埠是长江北岸繁华的商业区。史载,因为地处南北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为加强管理,明洪武年间巡检司还迁至瓜埠观音堂后直至清代。历史变迁,归复宁静的瓜埠成了古代市井生活的活化石。
曾开过供销社、旅社
修修补补老人坚守于此
从昔日顽皮的顽童,一眨眼变成如今花甲的老人,几十年的生活让田传谟对这里的一切都有深刻的感情,或者说他已经离不开这里。坐在厅堂的宝座椅上,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将老宅曾经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年,田家祖先在当地定居后开起布店。经商百余年,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老宅成了当地第一家供销社。最多时,一字排开6间门面房,经营杂货、百货、南北货。与北边的鱼市,西边的猪市,连接成片,成了瓜埠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再后来,这里还开过几年的旅社。“当年的瓜埠并没有像样的旅社,在接待上级领导时不方便。”于是,在他27岁那年,老宅又被分割成16间房成了旅社。
“家里几十号人一起吃饭,每次厨房里总挤着盛饭,一般人都没见过那阵势。”而如今,老宅还是那座老宅,却显得比以前空阔了不少,孩子们都出去工作在外居住了,只有田传谟老两口和一个侄子住在这里。“每年,我都要拾漏,把屋顶的破瓦换掉。”田传谟说,就在最近,他才请工人把宅子修缮了一下。“老祖宗的东西,一定要传下去。”难能可贵的是,老宅的主体结构基本没动,基本呈现出200年前的原貌。
在与时间的博弈中,宅子虽然日渐老去,但曾经的那份热闹却又不知不觉回来了。随着来到瓜埠的游客多了,越来越多人开始打听田家老宅。碰上节假日,几乎每天都有人专程赶来古宅探幽,拍一拍老物什,与主人聊一聊老故事。好客的郑秀琴对此很欢迎,但她也有点苦恼,就是希望游客能避开休息时间前来,而且进来前事先敲门打招呼。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