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丰富聊城文化内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6日下午,“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举行聊城市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

      16日下午,“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举行聊城市新闻发布会,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明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聊城市文物局一直在积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并积极努力完成大运河申遗工作,使聊城市成为了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运河城市,极大地丰富了聊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据吴明新介绍,聊城之所以能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聊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特别是明清两代,由于运河的畅通,聊城成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二是聊城文物古迹丰富,拥有全市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7处。三是聊城具有独特的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湖中环抱着一座面积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徒骇河穿城而过,南水北调工程流经市区,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3;古城飘在湖上,城市环抱湖水,形成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水城风貌。

      “聊城市文物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中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开展文物普查,把一些优秀的文物古迹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和完善‘四有’工作。”吴明新表示,近几年来,文物局投入了上亿资金,对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钞关等10余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对古运河、古桥闸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保护规划和方案,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除此之外,聊城市文物局积极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对沿线的东昌府区土桥闸、阳谷七级码头进行了考古发掘,并获得2011年度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文物及时进行清理、发掘、保存、修复。

      “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工程,从2008年至今,历时6年,聊城市文物局完成了运河资源调查、规划文本编制、文物本体维修、河道环境治理、档案中心建设等方面工作。”吴明新说,今年6月22日,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界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聊城市成为了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运河城市,极大地丰富了聊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