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上美到爆的纹路 要用0.1毫米的笔尖描出来

      在汪峰演唱会都用4K摄像机拍摄琴弦颤动的当下,还有这么一个职业,需要用最细达0.1毫米的笔尖,一笔笔描出细节和现场,天呐,这不是处女座的入门考试吧?

      其实,我们要说的是考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办的一个培训班:考古绘图技术培训。

      什么?!不是有高清摄像头和电脑吗?为什么还要用这么老土而又麻烦的方法?

      其实,高清摄影并不见得比手绘描图更清晰准确。比如研究一厘米见方的金饰碎片图案,手绘一定是比微距镜头拍下的线条更为直观,尤其是同比例放大时,清晰度更不可同比了。

      事实上,这些高清晰度的手绘图,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美和时尚的潮流元素,那些我们动辄拿到国际上显示最炫民族风的飞天纹饰、青花瓷图案,就是出自那一些手绘考古图谱。

      可是,能手绘考古线图的人如今非常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0个人里,研究员方向明画考古线图最棒。于是他给大家开了培训班,上了一堂绘画课。课上到底学了些什么?

      一毫米里三根线 高清照不靠谱,只有靠手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你学了考古专业,其中有一个学期就得专攻绘图摄影课,方向明就是这样过来的。但他说,现在不一样了,只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还保留这个课程。

      “大家觉得这是个重复劳动。比如我们经常挖到很碎很烂的陶片,但作为标本,每一片都要画,有些长得差不多,画多了,大家都不高兴画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每年的招聘考试,都要考绘图,“我们的基本要求是,要掌握画图的规范。但现在的年轻考古队员普遍不愿意画或者不会画,对于考古绘图的直角坐标、正投影原理也不太懂。”

      不管挖到多漂亮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记录,还是白搭。插图在一本考古报告里的分量有多重?《萧山柴岭山土墩墓》一共524页,其中线图就占了201页,这还不包括拓片。

      考古插图,究竟什么样?

      举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的良渚神徽——兽面神人图像,在反山遗址出土的许多玉器上,都出现了,其中“琮王”最复杂,大小只有3厘米×4厘米,相当于一只火柴盒,方向明在工作室画了整整一天。

      你要问了,有高清照就行了啊,干嘛还要画?

      还是以兽面神人图像为例,你可以发现,上面那个小人的头和下面那只兽的脸,都用浅浮雕处理,而人的双臂和兽的下肢,还用阴线细刻处理,但最细的线条,1毫米里就有3根线,你看得出来吗?

      所以,照片再高清,也只是外表轮廓,无法反映整个器物的结构,一朵花的线条如何,只能靠手绘。

      要画这么精细的图,是不是还要有美术基础?

      方向明说,其实不需要。这不是素描,而是一张正投影的平面图,需要经验,熟练生巧,最后练到线条流畅就好了。

      画画神器一大把 画一枚金饰,起码要一天

      方向明是所里唯一的画图独苗,在考古界,大家还有一句评价:画图当中考古做得最好,考古当中图画得最好的。他的工作室,七七八八摆满了各种画图工具,大部分还是蛮普通的:三角板、卡尺、铅笔、橡皮、绘图笔、胶带等。

      你以为马上可以画了?

      错。东西摆得不对,画出来就不准。

      比如,一只三条腿的鼎,你得让人家看出是三条腿,因为有很多青铜器是四条腿的。

      一件器物要画两遍。先在米格纸上,用铅笔打底稿。为啥是米格纸?因为上面有一格一格,比例计算很方便。

      有时,还会用到宣纸。比如玉佩上镂空的花纹、刻花,画在宣纸上更精细。

      但有时候,手工画得不一定准,此时,画图神器出场了。

      蜡墨。

      小时候,你是不是玩过一种游戏,把一张纸放在硬币上,然后拿支铅笔涂出花纹。蜡墨相当于铅笔的作用,这在做小玉器的拓片时,很方便。

      还有一样东西,更奇怪,像一把木梳子,这叫真弧,日本人发明的画图神器,全手工,上面像梳齿一样一根根的,是毛竹做的。

      一把真弧,要4000块人民币,有点贵。“画轮廓时用到概率很高,比如我们经常画石钺,像把斧头,如果画剖面图,有的胖,有的瘦,一条线要测N多个点,弧度很难画得准。有了真弧,只要按在上面,再拿走,轮廓就自然嵌在纸上了,比自己画更精细。”

      画完第一遍,最后还要上墨,再描一遍。

      方向明用的是德国出的针管笔,有粗有细,这样画出来的图有立体感,最重要的是,盒子里有专门配的墨水,画一条线,马上就能干。一支笔100多块,淘宝上有的卖。

      其实,这是慢工出细活,画一件复杂的文物,比如一枚金饰,一只镂空的瓶子,起码要一天。反山墓地一共出土3000多件器物,方向明呆在工作站,画了3个月。

      真心不容易啊。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