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馆藏明墓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展示
项氏墓出土的一组小型木质家具
四季花蜂缎大袖衫
白釉葵花瓜棱盅
冬青釉长颈小瓶
400多年前的明朝,江南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有钱人腰缠白玉带,妇人们身着丝绸花冠裙袄、头戴金银首饰,在桨声欸乃中踏青,在丝竹唱酬中寻欢。就是家境一般的人家,也能拿出精美的青花碗碟,盛满鱼肉,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一段岁月,或长或短;一个故事,或精彩或平凡。但如今,我们只能从前人纸面上的记载来看尽明朝的繁华与沧桑,终究是文字的承载、隐喻的暗示。而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实物因考古而发现,一个时代的某一风貌变得一目了然,让世人看到了历史的真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基本建设的推进,沉眠于嘉兴地下几百年的明代古墓也逐一被揭开,如丰南村明墓、二毛明墓、南山脚明墓、乐家浜墓葬群、陈家村明墓等等,还有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项坟浜墓葬和王店李家坟墓葬。随着这些墓葬被发现,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也逐渐被抢救性清理出来。这些文物跨越时空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昔日的流光碎影,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去找寻。
“生活在明代——嘉兴地区馆藏明墓出土文物展”正在嘉兴博物馆进行展览,至9月14日结束。共分四个部分陈列,分别为锦衣绣服——明代人的服饰、奢华之色——明代人的首饰、镜印乾坤——明代人的照面工具、最后的信仰——明代人的丧葬,依次从绣品服饰、首饰配件、铜镜、丧葬品对明代人的生活进行了展示。展品皆来自嘉兴地区出土发掘的十余座明代墓葬,经过清洗和修复得以陈列。
古人认为,人在死后,仍然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因此往往会将死者的一些生活用品进行陪葬。比如锅碗瓢盆、桌椅床凳之类。
铜镜,是古人日常都要用到的东西,几乎每一个明清时期的墓葬中,棺椁内都会放置一面铜镜。2006年,王店李家坟明墓,一下就出土了6面铜镜。1975年,项坟浜的项氏墓,也出土了5面铜镜。1972年,塘汇公社的明墓,也一下出土了4面铜镜。嘉兴出土的铜镜,有的是素面镜,也有海马镜;有大镜,也有小镜;多数无款,也有吴兴薛仰峰铜镜、“薛家造”铜镜、薛镜、敬溪自造镜等带款铜镜。总体来说,明代的铜镜做工简约,相比唐代和宋代的铜镜,背部不再有繁杂的花纹,以实用为主。
1975年春,在嘉兴西南18公里被称为“项坟”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也有人认为,这座墓就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墓。虽然这一说法有待商榷,但该墓发掘出大量的陪葬器物,并保存完好,也在这次展览中得以展示。
其中有一套完整的木制家具,形体很小,类似如今的模型。有床一件,长19.2厘米,宽8.3厘米,高5.1厘米;长桌一件,长19.3厘米,宽8厘米,高8.9厘米;长凳一件,长11.9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椅一件,高靠背,接近“灯挂式”,椅盘长9.7厘米,宽6.3厘米,通高21.7厘米;衣架一件,立柱间宽10.2厘米,通高21.8厘米;盆架一件,足间距10.5厘米,通高26.6厘米。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寿星两件、青花瓷香炉一件、青花瓷瓶一对、青花瓷碗、双耳杯等多件陪葬品。可惜被发现时,墓中男尸所在墓室已被盗,无法得知其身份。
2002年,在大桥许氏墓,也出土了一组较为完整的生活用具。包括木梳、竹梳、竹刷、木盒、木筷等等,一个残破的刷子上面,还能看到存留的动物毛发。
明墓所陪葬的明器,在明早期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宗室、官宦、平民都有着不同的礼制。大体而言,明代初年的墓葬制度还保留了前朝遗风,但也出现了时代的创新。洪武五年以后,典型的明代丧葬礼制形成,并由中央控制,制度严格整齐划一。明代中期开始,丧葬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合土浇浆的做法尤为流行,原先较为严格的丧葬礼制逐渐废弛,同一葬制可以为不同身份,甚至官品相差悬殊的死者所使用,葬仪中世俗化、迷信化程度提高,过去在墓葬结构上所能观察到的社会分层化已变得较为模糊。嘉兴较少发现明早期的墓葬,已经发掘的明墓,以明中晚期为主。
铜镜与明器
明代的着装,从朱元璋时期开始,重新回归汉装正统。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质地丰富,纹饰精美,造型写实,此次展览服装部分基本以此为主,主要有万字菱格螭虎纹绸对襟上衣、纱地刺绣荷塘鹭鸶服饰配件、曲水双螭蕉石仕女织金绸裙、折枝凤凰麒麟奔马织金缎裙、麒麟绣补松竹梅绸大袖衫、双凤绣补折枝花卉纹绸圆领袍、麒麟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等40件。
这些丝织品的纹样多达二十几种,其中的织金物至今仍金光闪闪。展出的纱地刺绣荷塘鹭鸶服饰配件、环编绣鞋等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致,当时刺绣技术的娴熟程度可见一斑,在中国四大名绣中应属苏绣范围,讲究平、光、齐、细、密等。从展出的这批服饰的纹饰、质地、做工等方面分析,可见当时嘉兴丝织业的发展水平,也可使我们对明代高度发达的织造工艺有直观的认识。
李家坟四个墓室都出土了丝绸服饰,可见当时李氏家族的身份和地位。出土的服饰种类有袍、衣、衫、裙、裤、袜、巾等,配套齐全。还有三件大袖衫,从考古发现来看并不多见。大袖衫是明代宗室女眷和大臣命妇穿着的礼服。还有四件补服,补子上的动物造型生动,绣工精美,且有金线夹织,是明代典型的官服款式。
首饰,古称“头面”,本指男女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后来主要指女性佩戴的饰品。
明代的金银饰品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美,都是空前的。随着手工业工艺水平和技术条件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明代的金银细工制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装饰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制作工艺,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明代金银首饰的制造,首先注重了样式设计,款式较之前代更为新颖,加强了富有吉祥意义的图案设计,大量运用了龙、凤等富贵造型。在制作过程中时常采用镂空技术,使较少的材料表现出较大的体积,镂空后的金银饰件更加精致、醒目,极具装饰效果。明代手工艺人对其中若干种技术的运用远远超过了前代,在金银首饰的加工中普遍运用了包括锤揲、錾刻、累丝、掐丝、搓花丝、炸珠、焊接、开模、镶嵌等工艺,创作出了许多精品佳作,诸如簪、镯钏、耳饰等饰物,通常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嘉兴明墓出土的首饰也有不少,其中不乏精品,集中出土较多的是1979年,原胥山石料厂的南山脚明墓。此次展出的有银鎏金女冠残宝件、银鎏金男冠花插、鎏金誏宝、鎏金残花、誏玉鎏金花插、鎏金银发罩、鎏金银腰带等珍贵文物。
李家坟出土的鎏金银发罩以直径1毫米的银丝编结成网格状,罩顶饰有鎏金小花片四层,每层有6朵小花组成,上各镶嵌若干玻璃状小珠、发罩后部有火焰状的弧形鎏金带饰,两侧各插有鎏金发簪一个。发罩整体做工考究、繁复,装饰效果强烈,是当时江南手工技艺的代表作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