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宋代古船将与公众见面 系世界最早木帆船
2014-05-16 13:40:36 作者:刘姝君 孟昭丽 曹佩弦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30年前,福建泉州后渚港,一段“机缘巧合”让沉寂700余年的宋代古船抛却尘沙与世人见面,见证了“泉州港”兴盛的古船也掀起史学界对于海外交通研究的高潮。
这艘宋代古沉船残长24.4米,残宽9.15米,排水量近400吨,载重200吨,是一艘首部尖、尾部宽、高尾尖底“福船”类型的海船。
1973年,泉州后渚港的渔民在附近海滩上捡了很多木块当柴火烧,却发现难以引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听到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认为这可能是重大考古发现。这也让宋代古船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1974年8月,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紧张进行。当沉船上面2米多厚的堆积层被清除后,一艘古船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场所有人叹为观止。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帆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
古代泉州素以造船业著称,不少古籍中均有泉州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的记载,宋代古船的再现也让这些古书上的文字得到印证。
丁毓玲告诉记者,这艘古船采取水密隔仓技术,即用隔舱板将古船舱体分成13个独立舱区。远洋航行中,即使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舱区。后来这一技术被马克·波罗介绍到西方,水密隔舱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普遍采用。
历史上,泉州港曾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之一,随船出土的香料、瓷器、木货牌见证了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丁毓玲说,“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宋代古船的载重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700多头骆驼的总运量,随着贸易量的增大,品种的增多,‘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逐步凸显”。
“走马跑船三分命”,为了生计,船工不得不投身于茫茫大海,近至东南亚,远达非洲东海岸,每年9月至11月,船队成西北风而去,每年4月至6月再随东南方归来。“行船到东都,出门卖土布。过水过汁真艰苦,为着一家的活路……”凄美的闽南歌谣,便是船工早年纷纷外出谋生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艘古船的陈列处——福建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大门紧闭,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已有一段时间。丁毓玲告诉记者,由于时间久远,古船这种大型木质文物保护困难,要考虑出土前的埋藏环境、时间长短、材质等各项因素。
目前,海交馆正对古船老朽的部位进行检查,并用药剂进行杀菌和防腐处理,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同时,对古船进行激光三维扫描,将古船信息数字化,从而便于专家学者进行研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