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具的继承与发展
2015-04-06 15:33:34 来源:木虫网 已浏览次
明清传统家具红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上至唐宋时期,人们起居由席地而坐,转入垂足高坐的时期,各种高型家具已定型。到了南宋,家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也日益精湛。明代家具的艺术风貌一直保持到清代乾隆早期,专家将明代至清初保持明代风格的家具称为“明式”,而这段时期的家具制作中心仍在广东、苏州和北京的内廷,家具得称之为“广作”、“苏作”和“京作”。
明清传统家具红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上至唐宋时期,人们起居由席地而坐,转入垂足高坐的时期,各种高型家具已定型。到了南宋,家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也日益精湛。明代家具的艺术风貌一直保持到清代乾隆早期,专家将明代至清初保持明代风格的家具称为“明式”,而这段时期的家具制作中心仍在广东、苏州和北京的内廷,家具得称之为“广作”、“苏作”和“京作”。
苏州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苏作家具,准确地表达了江南文人的空灵、巧雅、温静的文化气质。在做工上,苏作的工匠为求精工细做,心机算尽地使用每一根材,甚至每一道美丽的纹理。这些“算尽用绝”的心血之作,使苏作家具像苏州园林一样,精巧玲珑而雅气清素。清朝中期,苏作家具开始大量使用红木造型风格,纹饰图案,向繁缛华而不实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明未清初的苏作家具不但是明式家具的典范,也是中国家具文化的顶峰之作,无可争议地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具的审美境界。
京作家具,从清中期开始就形成独有的面貌。在前后持续的两百余年里,京作家具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是清宫造办处制作或出样监制的家具,其制作者多来自广东、苏州。家具造型也自然而然地集合了广、苏两地的风格,造型趋于方直,即所谓“明圆清方”。皇室家具多爱强调视觉上的庄重、堂皇,喜欢采用其沉穆深郁的紫檀,巧夺天工地雕刻出繁缛、华丽的纹饰,题材多采自商周青铜器。鸦片战争以后,内宫王府的家具流入民间,而木匠由修复转为仿制,木料多用红木或黄花梨。
民国二三十年,德国年轻学者艾克,以一种纯粹的美学眼光开始收集明式家具。在杨耀先生的协助下,艾克撰著了第一部介绍中国明代家具的著作《明代黄花梨家具图考》,但此书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兴趣和关注,眼见西方人将明清家具大量运往海外,却浑然不觉。
1985年,在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出版后,海外收藏家开始涌入大陆收购家具。他们在城乡的旧宅老户搜寻,购买明清时期的黄花梨、紫檀、红木、乌木、鸡翅木以及各类柴木家具。
这一规模“扫荡”持续了十几二十年,至今想在国内寻找一件明末清初的黄花梨、紫檀家具,难得像大海捞针,而且价格也让中国消费者听而生畏。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古代家具的外流和价格的高不可攀,而是古代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断链。当我们想重鉴一下古人“笑倚东窗白玉床”的风雅时,许多人根本不知明代床榻的历史模样。
传统的断裂以及艺术品的流失,与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文化的存兴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传统是一条铁路,那么艺术就是一个个车站。我们从这些“车站”走出,领略旧日的风光。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车站”,自然就无法进入历史空间,传统这条“铁路”也就随之被遗弃。
可以说,家具也是历史文物很重要的一部分,工艺水平的高低,是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证物,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足迹。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正处于繁荣昌盛、盛世太平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进入小康生活水平,人们追求家具档次也逐步提升,由原来夹板家具、布艺家具、现代红木家具升华到红木古典家具,特别是用名贵木材生产品质高的艺术家具,已成为新一代贵族追捧的对象,所以高品位家具能给明清家具爱好者们、收藏家们美的享受,精神上的、艺术上的享受。
一个企业要向前发展,必须自己有自己创意设计、改良设计的作品。所谓创意设计、改良设计,是指在明清家具精华基础上,吸取其中之精华部分,把自己的审美价值观、理想和个性融入其中,设计制造出具有千变万化的,寄托着不同人士所追求不同风格的家具作品。一件家具的好与坏,有没有品位,有没有收藏价值,可以从“型、艺、材”三点中体现出来,“型”表示一件家具的造型,造型是欣赏一件家具的第一感觉;“艺”是指制造这件家具的木工水平、雕花技术和打磨水平的高与低,若高仿就要看高仿水平能否仿到原来的韵味;“材”就是能够用海南黄花梨、檀香紫檀、老红木等名贵的传统木材。若这三个观点到位的话,会是一件非常优美的作品。所以说好的家具,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投资性的收藏价值。
中国家具协会举行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们生活的需求,也是广大传统家具爱好者的一件幸事。这也将对在全国各省市的家具商、古典家具制造商引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帮助。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传统家具的传承和发展,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代人,能用心研究、探讨和借鉴前人走过的路,在发掘传统家具精华基础上,将它继承和创新,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作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以今始让我们携手共同推动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传统文化有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