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的灵魂——榫卯

      榫卯结构在中国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功不可没。

      榫卯,是红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榫卯被视为国粹的红木家具,自明末进入技艺巅峰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一套红木家具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称人类轻工制造史上的奇迹。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祖先们已经用石器来加工木材,制作出了各种木构件榫卯类型用于建造原始的木构建筑——一座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用一颗钉子而紧密结合在一起。

      到明清时代,榫卯结构在红木家具这一载体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红木家具的制作上,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

      在行家看来,红木家具的榫卯结构不外乎“榫头卯眼阴阳互动”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家具的榫卯结构,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引申为物理自然科学,使它更合理地用一种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家具中得以论证。

      “榫卯结构繁复多样!”一位在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资深老红木人深有感触的说,“即使一个从事家具制作几十年的人,某一天仍会偶然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他从来没有见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