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匏器

thumbnail_400_400fgh.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广义上讲,古代以葫芦做成的酒杯、乐器乃至水瓢之类,均可称为“匏器”。但由于这类器物的制作目的是为了实用,或者说主要为了是实用,并非艺术欣赏。所以仍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匏器”,而后来出现的匏器则不然,它是人们为了艺术欣赏的目的而创造的,基本上失去了实用的价值。

据现有文献看,匏器大约出现在明清之际。《嘉兴府志》记载:“王应芳,字蟾采,隐居种梅,善治匏器。每语人曰:‘破匏为尊,太古制也。’自号太朴山人。其后有周五峰,制匏亦工。每岁种匏,霜落摘置几案间,樽、炉、瓶、碗,相其质制之。色莹相清,天然可爱。同里陈处士荚作《匏器歌》,曹侍郎溶和之。”古人仕途不畅,常常隐居起来,或躬事农耕,或植花弄草,以示清高。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个意思。

有趣的是,此时的匏器制作都是在南方,且集中在浙江嘉兴一代。《嘉兴府志》中“隐逸”又记载:“巢鸣盛,字端明”,也像王应芳一样是个明末的遗民。他治匏的出发点与王应芳没什么两样,也是为了显示自己不与人同流合污的清高孤芳之志。“室中所需器皿,尽以匏为之”(《古董琐记》)。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现成地利用到主动地改造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对葫芦由简单利用,变为加工改造,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应该视为一个进步。如果说挖个口就能使用的酒葫芦、药葫芦还不具备什么工艺性的话,那么现在的匏器则已分明进入了工艺美术品的领域。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