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生命的定格艺术:犀角摆雕

我国对角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骨、兽牙、兽角所制成的器具与石器、木器、陶器共用,从我国距今7000年左右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骨制品及象牙制品、角雕制品,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年前的牙骨角雕艺术成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对角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骨、兽牙、兽角所制成的器具与石器、木器、陶器共用,从我国距今7000年左右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骨制品及象牙制品、角雕制品,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年前的牙骨角雕艺术成就。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历史进程的变迁,浓厚的岁月在这些生命定格的艺术上沉淀着中华深远的文化积淀,传至今日,一如我们所见到时光流转下散发无穷韵味的角雕摆件。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用兽角制成耳坠、笄、梳、匕等,造型规整,打磨光滑,汉代,大秦、条支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质地坚硬而细密,有纯黑色,称黑犀角;有纯黄色,色如黄金;有带纹理者,如黑色中带黄色纹理,或黄色中带黑色纹理;有的纹理宛如龙、山水、日月星辰等状,但大多呈鱼子或小米状,称为粟纹,宫廷匠师多依据犀牛角的自然形状,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记载,据《诗经》引《寒诗》说,“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兕”汉语词典解释为“雌的犀牛”、“觥”字解释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从这一文献记载,我们不仅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犀角做成的,还了解了它的溶积大小,我国商代有青铜盛酒器兕觥,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犀角所做兕觥的形状。

      犀角即犀牛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到了商周时,已把犀牛视为“国之宝”,也把犀角称为“物之珍”,犀角中含角质及碳酸钙、磷酸钙和酪氨钙等,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古人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

      在南北朝石刻壁画中,尤其是宴饮图中,可以看到达官贵族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的场面,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关于犀角杯的记载,但很少见到实物;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等,还别出心裁,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中,于是,花样众多的犀角杯脱颖而出,且闻名于世。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代政府的控制,犀角制成的饰物便成了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传,也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而多由竹木牙雕艺人兼工,在文献记载中,只有明代雕刻家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与印度犀是近亲,目前几乎绝种,是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最后全球仅存的50-60头目前只生活在印尼爪哇岛西部的同一片森林中。1960年代印度亚种因为过度捕杀和环境破坏而灭绝,2011年10月25日,世界自然组织正式宣布,生活在越南的爪哇犀印支亚种也已全部灭绝。犀角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古人认为犀角具有广泛的药物疗效,可解毒祛热,更可辟邪真凶护佑平安。秦汉以后,我国已经不见犀牛,故犀角均为进口而来,得之殊为不易,爪哇黑犀角更为稀少,所以此件犀角原角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此件犀角雕比牙雕稀少、比竹雕珍贵、比木雕精致,是杂项收藏品中的上品收藏对象,近几年犀角艺术品价格增长幅度令人惊叹。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松竹堂珍藏犀角雕艺术品从预展就吸引了众多藏家的关注,30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高达2.37亿港元,超过拍前估价7倍,有6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了600万人民币,成交价最高的两件拍品皆以399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新的世界拍卖纪录以及该收藏类别新的价格标杆。

      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江总说:“犀牛是世界保护的珍稀动物,犀牛角是极为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的神奇功效。此外,在我国古人眼中,犀牛还具有辟邪镇凶、护佑平安的作用。”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铸造出青铜犀牛;两千多年前,汉朝人就把犀牛角视为奇珍异宝,汉代道教“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之一,便是犀牛角;我国古代的聚宝盆中,除放置金银珠宝、珊瑚玉石外,还必定放入犀牛角一双……中国人珍爱收藏犀牛角艺术品可谓源远流长。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