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与香道文化

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古代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移民高潮。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战火复燃,中原人口再次大量迁徙,至粤东这片大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古代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移民高潮。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战火复燃,中原人口再次大量迁徙,至粤东这片大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潮人氏族中,有不少为避战乱而入潮的晋人仕子后裔。在潮汕民居门楼上常常见刻有“颖川故家”石牌匾,即含蕴潮汕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血缘依恋。清乾隆年间,有外方入潮者孟良,初见潮汕妇女存古风、尊礼仪的形象,倍感新奇,撰有《潮州竹枝词·上元》“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 的描述诗句为证。
      
      潮汕人对香道文化的认知,始于中原文化传统。虽不见典籍明确记载,但据其他文献推断至少不迟于唐代。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对外最开放的时代。但安史之乱后,北方繁荣安定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同时生态的失衡导致北方气候的逐渐恶化,着名的“丝绸之路”逐渐阻塞而渐渐东移,出现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开元二年,广州最先设立市舶使。”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事务。潮州是当时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港作为广东的第二大港口,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位于泉州与广州之间,刚好填补了两港之间的空档,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是广东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在唐代,有关潮州史籍中就有“前临广江,大舰飞轩”的记载。据王虔《全唐文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中记述:唐德宗时有“波斯、古暹本国二舶、顺风而至”。当地官吏“任番商到肆而市”。可以推断:在这些外国商人的交易货物中,肯定有古暹国商人带来的沉香等货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澄海凤岭古港遗址就发现有沉埋于地下远洋船只的大船桅、大缆绳,并有散落的大量古陶瓷瓷片,在泰国曾出土过潮州窑生产的青瓷大碗。近些年来,船民在韩江中捞取建筑用沙“搭沙”时,也时时捞起各式陶瓷香炉,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粉青弦纹炉最为精美。在日本,宋代龙泉窑炉被奉为香道用器之极品。这些都是潮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有力佐证。
      
      海南岛所产沉香,历代均奉为上品,但它的产量远远未能满足当时国内的需求。东南亚诸国也盛产沉香,在宋代,我国与东南亚进行频繁的通商贸易,大量的陶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换回国内所需的珍稀物品象牙、犀角、香料、沉香等。《岭外代答》卷七中记载:“沉香来自诸番国,真腊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所产香味馨郁,胜于诸番。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以婆罗所产为差胜。……”足见宋代沉香贸易之盛。至明初永乐年起,郑和七下西洋,与国外的贸易交往更加密切,由外洋输入的沉香不绝于华夏,可谓香道通四海。
      
      潮汕之所以成为着名的侨乡,究其原因,进入明清以来,由于人多地少,潮人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开海禁后,潮人再度大批移民海外,随着“红头船”贸易兴起,从澄海樟林港乘船“出洋过番”者甚多,乾隆年间清廷允许商人到暹罗 (泰国) 等国进行贩买大米、红糖等商业活动,为潮人发展事业提供了机遇。
      
      在经商项目中,沉香是潮人与东南亚诸国开展货物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在澄海樟林、东里、南洋一带,以前有不少家庭中均有人在海外经商,家道殷实人家几乎都存有沉香。潮州木雕中有小型器作宣炉罩,即为置放焚香炉具专用,是家庭必备之物,精雕细镂贴金,极其华丽尊贵,工艺之美,可冠华夏。过去潮汕女子出嫁之前,需绣制香包或香囊一批,用于赠送闺中姐妹和亲友,一针一线,用心绣就,精美秀雅,体现了潮汕女子心灵手巧的气质,也间接折射出香料的贵重。可见潮人对于香道十分推崇和讲究。
      
      记得小时候,适逢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经常瞧见我祖母每顿煮饭之前,总是用一杆秤在秤番薯,拿上换下,以大换小,唯恐“超支”,每当箕中番薯空了时,常见不时有收购“旧铜锡”的人到我家,挑挑捡捡选了一两块“烂木头”,我祖母又有钱买番薯了。后来终于剩下一小布袋,因“旧铜锡”嫌它走油而留了下来。在那柴火奇缺的年代,为焖番薯,被扔进了灶膛。当时年少的我,争着烧灶,觉得这些木头好耐火,而且在熊熊的火中还会滋滋冒油,非常好玩,还会发出香味,味道好极了,像熟了的番薯香味一样,香甜软糯,在浓香的熏烟中,居然使我忘记了肚皮发出的咕咕之声。
      
      当我长大了,有人告诉我,这些烂木头叫“沉香”。
      
      我家为何有此物,后来才知道,我爷爷生前在泰国经商,这些“烂木头”是他经商的存货,也是留给我祖母的遗物。现在想起来觉得很荒诞,应了句老话:“沉香当做烂柴烧”,似乎十分可惜,但它毕竟在那个经常饥肠辘轳的年代,让我兄弟几人填饱了几顿肚皮。这故事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我相信:经历过那个刻骨铭心时期的同龄潮汕人中,一定有与我相类似的经历。
      
      自古以来,潮汕人与沉香有缘。也可以说:有海就有潮商,有潮商就有沉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