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明代“青花热水瓶”造假给谁敲响了警钟?
2012-07-21 17:04:01 作者:方翔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在近日央视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栏目中,惊现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底款: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当有关专家指出这件所谓的官窑瓷器是赝品时,持宝人还不愿相信。
这期节目在微博上发酵之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转发,许多人纷纷晒出了“青花冲锋枪”、“青花电视机”等等。也有人指责央视,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为何会将如此一件荒唐的藏品通过电视播出呢?然而,抛开恶搞和消极的一面,此次“明永乐热水瓶”的横空出世,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虽然叫做“热水瓶”,但是造假者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如这件瓷器的“耳”,也就是俗称的“把手”,采用的是象鼻,这种“象耳”的造型,在真正的瓷器上也是可以看到的;而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也显示出造假者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只不过没弄清永乐是年号,明成祖是封号,朱棣在位的时候是不会使用封号的。
在现在的收藏市场上,弥漫着一股“捡漏”的风潮,希望能够花小钱来买到精品,更有些人以买彩票的心态进行收藏,这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这种心态的又何止是在收藏中呢?从电信诈骗到传销骗局,许多骗术实际上非常拙劣,竟让那么多老百姓上当,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了人们急于想成功和致富的心态。急于暴富的心理,让许多人放弃了应有的警觉,有的人明知道可能是骗局,但还存有侥幸心理,这样就给了骗子们以可乘之机。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因此,当看到其他人获得成功时,就会强化自己的行为,以结果为导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即时强化”。就像那位拿着“明永乐热水瓶”的人,当他看到其他藏家拥有的藏品在拍卖市场拍出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时候,他也渴望通过寻找到一件珍品来获得巨额的回报。而放眼整个艺术品市场,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随处可见,“假古董吃香”的畸形文化现象也开始蔓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