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七十二变 没文凭也“造”古建
2015-09-23 10:06:19 来源:法制晚报 已浏览次
半年扎养鸭场 半年睡夹层里 做成圆明园首件模型
京城十六门楼 老崇文区全貌 沙盘再现老北京风情
“孙悟空”七十二变 没文凭也“造”古建
于正勋有个别名叫“模型于”,这个“模型”可不是飞机、汽车之类,而是古建筑。甭管是“九州清晏”、“老北京崇文区全貌”这样的沙盘模型、老北京16个城门楼子的复原模型,还是故宫角楼、景山万春亭等皇家亭台楼阁的模型,都难不倒老于。
不过,老于并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在涉足古建筑之前,他只是个初中毕业的售货员,但他却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单士元、古建专家臧尔忠教授的口传心授。北京史专家侯仁之称他为“没有文凭的孙悟空”、“苦读求真知”的人。
北京通档案
姓名:于正勋
身份:北京市文物局古建馆退休顾问、古建专家
代表作品:圆明园“九州清晏”模型、京城16门模型、老北京崇文区全貌模型、故宫角楼模型、颐和园大戏楼模型、景山万春亭模型等
“九州清晏”模型·由来
要鼓捣出个像样的东西
和妻子逛公园,于正勋一见到古建筑就跟丢了魂儿似的,里里外外转上十几圈也不过瘾,古建的结构、用色和图案都让他着迷,恨不得把它们捧在手里“据为己有”。
回到家,他闲不住,惦念那些古建筑,心里痒痒的,干脆自己动手拿木板和木棒做个简单的小房子。
没想到,妻子却看不上眼,给了他“无情”的打击:“这都是什么呀?”
老于不甘心,跑到建筑书店买了几本关于古建的书回来,边看边琢磨着要鼓捣一个像样的东西出来。
正好电视里在播纪录片《圆明园》,想到圆明园里的大多数建筑都被毁了,他决定选有“万园之园”之称的“九州清晏”来做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考察
扎在养鸭场半年
1984年的圆明园已经看不出是个皇家园林了,深湖变成了稻田,浅湖干枯没水。老于一打听才知道,当时大队的养鸭场就是他要找的“九州清晏”。养鸭场旁边有个简陋的展室,里面有对“九州清晏”简单的介绍文字、郎世宁的画和一些遗迹。老于买了本小册子和老照片,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好不容易挨到第二个周末,老于从磁器口出发,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到圆明园。虽然“九州清晏”的建筑早没了,但地基还在,顺着地表裸露出的砖,用手扒拉开满是鸭粪和鸭毛的土,能看见更多地基砖。
地基错综复杂,老于只好去找圆明园管理处。管理处的人听说他要了解地基的情况都乐了,专家内行都弄不清这儿的地基,小小的售货员居然也来凑热闹。
老于不服气,每周总有好几天扎在养鸭场里。早晨天刚亮,他就骑着车出门,用扁担一点点拨开表层的土,让地基砖慢慢露出来。接着又带上皮尺做现场测绘,在本子上记下详细数据,画出示意图,再仔细对照郎世宁的画,摸清各个建筑的布局。实地考察半年后,老于才开始制作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制作
在50厘米高的空间里睡觉
那时老于一家四口住在崇文门东唐街一间约13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是3.1米宽,制作模型的底板是3米宽,为了节省地方,老于在床的两头分别放了两张桌子,把底板架在桌子上,这样底板和床之间有50厘米高的空间。老于夫妇就“夹”在床铺和底板之间的夹层里睡了大半年,上床得低头钻进去,下床得先骨碌,一只脚着地,再横着爬出来。
半年的时间里,老于用牙签、火柴、三合板、木块等材料,通过锯、剪、粘、刷、漆等多道工序,最终完成了“九州清晏”模型。
“九州清晏”模型·评价
侯仁之:基本符合“雷氏烫样”
模型做好后,老于请臧尔忠教授到家里指点指点。臧教授看到“九州清晏”复原模型诧异不已。沙盘上,五座小桥分列四周,跨过小桥是湖水环绕的656间殿宇。勤政殿、正大光明殿错落有致。他手绘了每一间殿宇的窗棂,用铜丝做成树木,模型虽小却五脏俱全。
对于模型的准确性,臧教授认为应该请圆明园的专家来鉴定。圆明园的专家看到沙盘后大为惊叹,却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最后请来了侯仁之教授,侯先生评价说:“基本符合雷氏烫样。”
清代宫中兴建建筑,选定地点后,由内廷按照皇帝的要求提出方案,然后由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设计绘图,并按一定的比例制作出建筑模型,这就是“烫样”。雷氏家族自清初至清末一直执掌样式房,因而被称为“样式雷”,雷家制作的烫样也被称作“雷氏烫样”。
老于此前并没有听说过“雷氏烫样”,听了侯仁之先生的解释后才知道,这已经是他得到的最高、最专业的评价了。
“九州清晏”模型·轶事
“给圆明园盖了656间房”
于正勋没事就往圆明园跑,在单位还因此闹了个笑话。那时老于工作的商店连着丢了两火车皮玻璃,单位报了案,公安局的警察到店里进行调查。有人私下嘀咕:“老于每礼拜都去圆明园,听说还给圆明园盖了656间房呢。”盖房当然需要玻璃,老于就成了最大的“嫌疑”对象。
谣言越传越广,公安局的警察找到老于。老于哭笑不得,自己要真有本事盖那么多房就好了,他请警察去圆明园亲自调查清楚。看到圆明园展览室里的第一件模型——“九州清晏”后,老于才重获“清白”。
事后,单位的同事纷纷跑到圆明园去看模型,不少人都兴奋地拍着老于的肩膀说:“嘿,看不出来呀,你真有两把刷子。你别说,还真跟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复原1949年前崇文区全貌
做完“九州清晏”模型后不久,于正勋又开始制作1949年以前的老北京崇文区全貌模型。要恢复1949年以前的崇文区全貌,最重要的是真实反映当时的状况。
老于拿着民国年间的北京地图,对现有的每一条胡同进行地毯式“搜寻”,考察街道的变化和胡同里建筑的变化。这样的工作进行了一年,他才开始制作沙盘模型。
9个多月后,按1:200缩小的模型“老北京崇文区全貌”完成,整个模型由20块0.8平方米的分盘组合而成。在16平方米的模型上,大小胡同纵横交错,天坛、法华寺等著名古建筑应有尽有,老北京风情跃然沙盘之上。
四年“造”京城十六门
1995年,于正勋从北京市文物局古建馆提前退休,单士元和臧尔忠教授建议他研究京城十六门。在古代建筑中,城门属于高台建筑,此前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得到老师的指点,老于开始着手他的宏大工程:复原京城十六门。
复原城门的第一步就是搜集资料。他听说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加摹乾隆京城全图》,用自己一个多月的退休金买了一本。可回家后仔细一算,发现这本加摹图在出版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比例,按图制作就会与实际情况不符,他又托人花300 多元复印了一套真本。当时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400多元。
老于还买了一本瑞典人喜仁龙编绘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里面有过去各城门的数据,着实让他省了不少气力。外国人测量城门使用的是米尺,可以直接“拿来”利用,而史籍中的数据记载却是旧制测量单位,还得换算之后才能用。
老于做的第一个城门模型是崇文门。资料和数据找全后,先画平面图,再拓到木板上做成底盘,接下来做城楼和箭楼,之后是周边铺舍等附属建筑,最后是城墙和花草装饰。
1999年6月18日,城门工程的最后一部分——“前门箭楼”完工。历时四年,这16座比例为1∶200的古城楼模型终于大功告成。
访谈
凭实力考进文物局古建馆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到文物局古建馆上班的?
于正勋:1986年,当时古建馆正在招人。那时应聘不像现在,既不要文凭又不看英语,只要实力强就能考进去。
记者:你是考进去的,还是做模型有了名声给“特招”的?
于正勋:考进去的,而且一点都不含糊。历史知识、古建预算是笔试,通过之后还要考真功夫,让我在3天内交出两件砖雕作品。
记者:那时候你会砖雕吗?怎么完成的?
于正勋:我跟故宫博物院的特级技师邓九庵先生学过几天砖雕。拿到题目后,我就直奔故宫找素材,在五音殿的大院里选了一个立式麒麟(古代麒麟多为坐式),做了个仿唐式的深度浮雕,又选了个地漏做透雕。作品交上去后,馆里就给了我一句话:“成了,明儿来上班吧。”
我做的模型一件不卖
记者:做古建模型花钱多吗?
于正勋:做模型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前期准备工作要买古书、老地图,为了做京城十六门,我在琉璃厂就花了1000多块钱买书。之后要买木料,别看模型做出来小,可是废料起码是用料的10倍。我那时候退休金每个月只有400多元,为了支持我做古建模型,全家人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卖模型?
于正勋:就算穷得吃不上饭,我也不会卖模型。每个模型都是我的命根子,我一次只做一件模型,算是绝无仅有了。有一次,有个美国人出价1万美元想买“广渠门”,那时为了“造”城门我还欠着2万多元的外债,但还是谢绝了他的要求。
记者:那你做古建模型图什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