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与建盏
2015-06-26 17:14:46 来源:建盏汇 已浏览次
宋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更将中国茶文化发展至鼎盛,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自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宋朝历代皇帝亦如此。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春秋大宴皆有茶仪。皇帝也经常赏赐茶叶给官员、学生、寺僧、百姓,接见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士大夫文人也以茶仪为集会仪式,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全文2000余字,首序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压蒸、制造、鉴别、烹点、藏焙、茶品等二十目;从茶叶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别;从烹点的水、具、火到茶汤色、香、味;从名茶、产茶大户到藏焙之要,点茶之法,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宋徽宗本人也以天子之尊倡导饮茶,达官贵人不计成本把玩茶盏,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画形式推波助澜。市井乡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赠、以茶祭祀,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了两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饮茶文化最流行的风俗莫过于“斗茶”。两宋茶事,当推斗茶为第一。“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人集体对茶的品质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形式。
斗茶主要有“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三种形式。斗茶无他法,点茶而已。“点茶法”,是以极细的茶末用开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与水溶为一体。宋人用点茶法,将茶团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滚水冲进去,再以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混合,成为乳状茶液,同时表面呈现极小白色泡沫宛如白花,称为乳聚面。
作为斗茶载体的茶盏亦随之变化,茶盏必须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更要注重其实用性,要求大小适当,厚薄适度,茶盏颜色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使茶能够在茶盏里香气持久且保温,同时茶汤在盏面上不留水痕。而建窑黑釉兔毫盏正好符合斗茶的要求,于是开始大量生产并流行开来。
因此,茶盏以产于建州今福建建阳的“建盏”为上品。建盏通体施黑釉,呈紫黑色。斗茶时,建盏的黑釉于雪白的汤色相映,黑白分明,水痕明显,很容易区分出茶的优劣来。而且,建盏的形状犹如一顶翻转的斗笠,盏口面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盏壁较厚,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也是它备受青睐的缘由。此外建阳“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黑釉瓷茶盏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其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既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
至明代初年,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饮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斗茶之风也渐趋消失,曾经盛行一时的建窑黑釉盏,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黑釉盏中的珍品,由于其烧制技术要求较高,伴随着斗茶文化的衰落,也随之日渐减少,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