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晚清的锡器看上去像是新的

近日,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蔡氏宗祠里出现了两家民办博物馆—锡镴器博物馆和熨斗博物馆,由收藏家陆继勇和赵雪林创办,分别展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200多件锡镴器和300多个熨斗。据了解,农历新年过后,两家博物馆有望在夜间对市民免费开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路连科”景泰蓝熨斗。

       近日,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蔡氏宗祠里出现了两家民办博物馆—锡镴器博物馆和熨斗博物馆,由收藏家陆继勇和赵雪林创办,分别展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200多件锡镴器和300多个熨斗。据了解,农历新年过后,两家博物馆有望在夜间对市民免费开放。

       锡器不易保存,早期的极罕见

       蔡氏宗祠始建于158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现存最大的祠堂,属于男女合祠。锡镴器馆位于宗祠正中的“男祠”,展区面积1200平方米。“你看这个锡烛台,下面是大象,上面是瓶子,所以取名"太平有象"。”一对民国时期的锡烛台造型可掬,工艺精湛。一个化妆盒上绘以石榴和松鼠图案,还镶嵌着宝石,“这是寓意多子多福,打开盖子里面还有镜子。”为了筹备这个博物馆,陆继勇从收藏的2000件锡器中挑选了200件展示陈列。展品年代跨度从战国到民国,分文房、茶具、祭器、梳妆用品等四大类,并布置了酒坊和打镴两个场景,展示锡器的精美工艺。

       留存至今的锡器中,早期的极其罕见。原因就是锡器在土中深埋千年以上之后大多变成了粉末,消失得无影无踪。“保留下来最多的是清代、民国的作品和日用品。主要是壶具、茶具和文具。”此次在博物馆展出的不少日用品,如民国的“诗文六边温酒壶”和“锡暖壶”,主要用来富贵人家的酒菜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瓶,让陆继勇不禁感慨:“古人的生活得比我们精致得多。”

       为什么不少历经百年沧桑的锡器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陆继勇解释道,这都是“金火漆”的功劳。“在晚清以后流行用一种金火漆来漆饰锡器,金火漆由土漆加密陀僧熬制而成,漆在物体上粘得牢,能速干。”

       据了解,锡镴器皿制作这一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在2012年被列入宁波市“非遗”名录。

       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熨斗的国家

       熨斗馆位于“女祠”,展区1000平方米,展品180件,为赵雪林3000多件藏品中的精选。展品展示了从汉代到近代的熨斗演变发展,设有汉唐宋元厅、明清厅、近代厅、西方厅等4个展厅和民国裁缝场景雕塑。其中汉代龙纹特大青铜熨斗、清代双龙抢珠海水纹熨斗、清代宁波刘生记造英烈街九十五号熨斗等都具有宁波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从汉代开始就有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但也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用。”现场展出的一只汉代苍龙教子青铜熨斗,在2011年7月8日央视的《寻宝》栏目来奉化时,曾受到专家的肯定,并认为赵雪林的熨斗收藏量和品质为全国之最。除了普通的熨斗之外,还有少数几个“私人订制”的景泰蓝熨斗,“这些应该是出口到国外去的,你看表面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比如红宝石、琉璃和翡翠,专门用来熨烫丝绸质地的衣物。”

       说起和熨斗的缘分,赵雪林坦言还是受“宁波帮”的启发,“宁波的红帮裁缝全世界有名的,熨斗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展品中,还有不少由红帮裁缝从西方国家带入到中国的熨斗,“虽然西方的熨斗历史没有我们长,但是他们发明了熨斗之后,对中国现代熨斗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