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晚清的锡器看上去像是新的
2015-02-05 12:15:48 来源:东南商报 已浏览次
近日,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蔡氏宗祠里出现了两家民办博物馆—锡镴器博物馆和熨斗博物馆,由收藏家陆继勇和赵雪林创办,分别展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200多件锡镴器和300多个熨斗。据了解,农历新年过后,两家博物馆有望在夜间对市民免费开放。

“一路连科”景泰蓝熨斗。
近日,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蔡氏宗祠里出现了两家民办博物馆—锡镴器博物馆和熨斗博物馆,由收藏家陆继勇和赵雪林创办,分别展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200多件锡镴器和300多个熨斗。据了解,农历新年过后,两家博物馆有望在夜间对市民免费开放。
锡器不易保存,早期的极罕见
蔡氏宗祠始建于158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现存最大的祠堂,属于男女合祠。锡镴器馆位于宗祠正中的“男祠”,展区面积1200平方米。“你看这个锡烛台,下面是大象,上面是瓶子,所以取名"太平有象"。”一对民国时期的锡烛台造型可掬,工艺精湛。一个化妆盒上绘以石榴和松鼠图案,还镶嵌着宝石,“这是寓意多子多福,打开盖子里面还有镜子。”为了筹备这个博物馆,陆继勇从收藏的2000件锡器中挑选了200件展示陈列。展品年代跨度从战国到民国,分文房、茶具、祭器、梳妆用品等四大类,并布置了酒坊和打镴两个场景,展示锡器的精美工艺。
留存至今的锡器中,早期的极其罕见。原因就是锡器在土中深埋千年以上之后大多变成了粉末,消失得无影无踪。“保留下来最多的是清代、民国的作品和日用品。主要是壶具、茶具和文具。”此次在博物馆展出的不少日用品,如民国的“诗文六边温酒壶”和“锡暖壶”,主要用来富贵人家的酒菜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瓶,让陆继勇不禁感慨:“古人的生活得比我们精致得多。”
为什么不少历经百年沧桑的锡器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陆继勇解释道,这都是“金火漆”的功劳。“在晚清以后流行用一种金火漆来漆饰锡器,金火漆由土漆加密陀僧熬制而成,漆在物体上粘得牢,能速干。”
据了解,锡镴器皿制作这一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在2012年被列入宁波市“非遗”名录。
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熨斗的国家
熨斗馆位于“女祠”,展区1000平方米,展品180件,为赵雪林3000多件藏品中的精选。展品展示了从汉代到近代的熨斗演变发展,设有汉唐宋元厅、明清厅、近代厅、西方厅等4个展厅和民国裁缝场景雕塑。其中汉代龙纹特大青铜熨斗、清代双龙抢珠海水纹熨斗、清代宁波刘生记造英烈街九十五号熨斗等都具有宁波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从汉代开始就有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但也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用。”现场展出的一只汉代苍龙教子青铜熨斗,在2011年7月8日央视的《寻宝》栏目来奉化时,曾受到专家的肯定,并认为赵雪林的熨斗收藏量和品质为全国之最。除了普通的熨斗之外,还有少数几个“私人订制”的景泰蓝熨斗,“这些应该是出口到国外去的,你看表面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比如红宝石、琉璃和翡翠,专门用来熨烫丝绸质地的衣物。”
说起和熨斗的缘分,赵雪林坦言还是受“宁波帮”的启发,“宁波的红帮裁缝全世界有名的,熨斗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展品中,还有不少由红帮裁缝从西方国家带入到中国的熨斗,“虽然西方的熨斗历史没有我们长,但是他们发明了熨斗之后,对中国现代熨斗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水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