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厨师藏一屋子熨斗 最古老熨斗已有2500岁

       我国两千年前烫衣服的熨斗长什么样?就像一把长柄的平底煎锅!明、清朝代最流行的熨斗啥模样?就像雕刻精致的小汤锅。

   36岁的青年厨师赵雪林花了10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200多只古今熨斗。最近,他正在考虑让这些藏品在10月下旬的服装节期间与宁波市民见见面。

   最古老的熨斗是2500多年前的

   熨斗达人名叫赵雪林,曾获得国家一级厨师的职称,冷盆雕刻是他的拿手绝活,虽然现在改行当上了饭店老板,但每逢客户婚宴、聚会宴,他都会雕上几只龙或者凤。

   赵雪林的家在宁波江东一老小区里,70平方米的房子内专门划出一个小房间安置他的藏品。

   赵雪林原本是个古玩爱好者,10年前,他接受做古玩生意的舅舅的建议,开始收集熨斗,因为民间收集熨斗的人很少。在他的藏品间里,三分之二的空间都用来堆放各式各样的熨斗,只剩下一人宽的窄道用于通行。

   最古老的熨斗在哪里?

   赵雪林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原来用于装酒的木盒,里面有一柄坑坑洼洼的青铜“长柄平底煎锅”。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重约2公斤的古董,“锅底”已经凹陷,上面也无雕饰,非常简单。

   赵雪林说:“这是我2005年在河南安阳出差的时候,从一家古玩店里花2500块钱买来的。是汉代的熨斗,因为深埋在地下多年,熨斗的底已经不平了。当时的古人就是将烧红的木炭放在圆斗里,待斗热了之后就可以烫衣服了。”

   “你看,这斗底很浅,柄很长,估计是怕被飞溅的火星烫到手!长柄大概和当时人们的服饰以长衫为主有关系,熨起来比较省力。在古代,青铜器很珍贵,所以这种熨斗只有官宦人家才用得起。”

    赵雪林又拿出两只唐代的熨斗,也是青铜所制,外形已有所改观,手柄变短,斗变深,但外表依然朴实无华。“这就是汉、唐一直到明朝的熨斗的特点了,制作工艺很简单,而且不能调节熨斗的温度。”

   民国的熨斗相当考究

   在另一只酒盒里,赵雪林又展示出一只很别致的民国时期熨斗,不像当时普通熨斗一样粗黑笨重,这只锃亮的熨斗只有巴掌大,分量也很轻,不到半斤。外形有点像同心锁,柄上还饰有景泰蓝花样。

    “这其实就是只水壶,里面倒进热水之后,通过底部这层薄薄的铜,就可以烫丝绸类的衣物了,由于热水温度不会过高,就不用担心会把丝绸烫坏了。”因为造型很精致,赵雪林估计,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一些有钱人家的小姐在闺房里使用的。

    熨斗不仅可以用铜、铁做原料,瓷器也可以制成熨斗。赵雪林拿起桌上放的一只白瓷熨斗介绍:“这也是民国时期使用的,里面注满热水,也可以熨烫丝绸类服装。”

   一个熨斗就是一段历史

   200多只熨斗,就有200多段历史。

       赵雪林说:“清代之前的熨斗基本都是炭火熨斗,因为没有盖子,古人的手和衣物经常会被飞溅出来的火星烫到。之后便出现了有盖的熨斗。

   “到民国时期,熨斗就很普及了,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人性化,有了散热孔、进气孔,有的熨斗还有小烟囱,小烟囱的方向还可以调节,避免了木炭的烟熏到眼睛。熨斗的配件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有喷水器、熨斗架等。”

    买这些熨斗,赵雪林花费了近20万元,相当于他现在住的房子一半的价值,不过赵雪林觉得很值。

    服装节马上就要开始了,赵雪林正积极和宁波的几家博物馆联系,希望能给这些熨斗办一个展览。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