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族重形象 用烫手的熨斗熨衣服(图)
2015-01-30 16:44:32 来源:现代快报 已浏览次
唐代熨斗的说明书上写着:1984年,从废品收购站征集。不仅是熨斗,还有战国时期的蚁鼻钱,宋代精美的“月宫镜”都是从废品收购站征集来。据了解,“文革”期间,不少文物被当做废铜烂铁,清理到了废品收购站。文革结束后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高淳文保所向各地废品收购站征集。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里面,有不少文物都是他征集来的。

“出门税”银铤

黑斑玉镯

薛城遗址出土的陶匜
6300年前的“薛城遗址”,2500年前的青铜剑,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熨斗……高淳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留下来的宝贝自然也不少,但是以前没有博物馆,宝贝只能藏在库房里。近日,高淳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众多压箱“宝贝”终于得以和大家见面。
最吸引人的,要数4把青铜剑,这4把青铜剑从高到低排列,其中的两把,一点锈都没有,看上去像新的一样。“它们很锋利,一根木头轻轻一挥就能斩断。”高淳博物馆馆长王锡林对记者说。
食:6300年前,高淳人以打鱼为生 在定居的草房前吃“烤鱼”
高淳博物馆的二楼是一个“通史”展,从6300年前薛城聚落开始说起。彩陶罐、黑斑玉镯、黑陶杯、螺蛳、贝壳……这些“宝贝”都是从高淳薛城遗址出土的,它们已经有6300岁了。这些陶器,造型优美,尤其是黑陶杯,造型堪称时尚,杯口还特意设置了喝水的凹槽。
6300年前,高淳人是怎么生活的?专家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曾经在高淳薛城十村进行了考古,通过考古,揭开了6300年前,高淳原始聚落人的生活。
展厅里,设置了一系列场景,试图还原他们的生活:有的人正在盖草房,有的在打猎,有的在一堆篝火旁烤鱼,茅草盖的房子外还有狗。“这些都是当时薛城人生活场景复原。”
展柜里,有一排巴掌大的石斧,这些都是6300年前原始聚落人的生活用具。他们依水而居,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把房子搭成圆形,地面光滑而平整。
当时的考古专家们还发现,房屋内有灶穴,四角有烟道;而房屋外,有窖穴,用来储藏鱼和螺蚌。同时,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垃圾坑,这些垃圾坑内有遗弃的鱼、龟板等,这说明,6300年前,“高淳人”主要以打鱼为生,而吃鱼的方法或许很多样,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烤着吃。吃剩的鱼骨,可以喂家畜。
行:宋代行商不容易 走南闯北要交“出门税”
都说高淳话是第一难懂方言,在展览的文物中,有一枚“出门税”银铤就和高淳方言有关。
在一个展厅内,专门摆放了各种金银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其中一枚“出门税”银铤上,还写着“霸北街东”字样。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出门税”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税,行商们携带大量货物,途经大大小小的关卡城门,就要缴纳出门税。而缴纳到一定数量,小吏们就将银两融在一起入库,而这种银铤上面就标注着“出门税”,且标明了重量和地名。
濮阳康京对记者说,这批银铤是首次对外展出,以前都放在库房里。有趣的是,高淳有句方言“不知道走到哪个霸北里了”,意思就是根本不知道走到哪里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发现,有一个银铤上面写着‘霸北街东’。后来我又考察了很多地方志,又跟杭州的专家确认了,原来‘霸北里’在南宋的临安城(今杭州)是一个中心,后来发展到有霸北街东、霸北街西……而在当时主要靠水路交通的状况下,高淳通往杭州是很方便的,高淳人便有了这句方言。”

青铜熨斗

高淳出土的陶罐

古剑
衣:唐朝贵族很注重形象 用呛人烫手的熨斗熨衣服
唐朝就已经有熨斗了。展厅中,展出了两把熨斗,一把是唐朝的,一把是清朝的。唐朝的熨斗有一个短短的把手,中间是一个大凹槽。
“唐朝的时候,贵族们对自己的形象比较讲究,衣服皱了,也开始用熨斗了。你看,这个熨斗,凹槽部分是放炭火的,加热后,放在衣服起皱的部位,压一压,就变平了。”王锡林说,唐朝时期,熨烫衣服是一件“苦差”,因为柄短,炭火没准还有烟,所以,要经得住烫,耐得住烟。而清朝的熨斗柄很长,用起来就相对方便一些。
记者注意到,唐代熨斗的说明书上写着:1984年,从废品收购站征集。不仅是熨斗,还有战国时期的蚁鼻钱,宋代精美的“月宫镜”都是从废品收购站征集来。据了解,“文革”期间,不少文物被当做废铜烂铁,清理到了废品收购站。文革结束后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高淳文保所向各地废品收购站征集。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里面,有不少文物都是他征集来的。
器:2500年前的青铜剑 现在还能用来削铅笔
展厅拐角,展出的是一组青铜器,其中有国宝级青铜甬、青铜盆等,更多人被墙上的冷兵器吸引。这些冷兵器有弩机、戈,还有一组青铜剑。这一组青铜剑一共4把,从高到低排列。
最短的一把剑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剑上一点锈都没有,剑口看上去锋利得很。“这把剑曾经请专家来鉴定过,专家们认为非常珍贵,最关键的是,它很锋利,一截木头,轻轻一削就断了。像才浇铸好一样,锋利极了。”高淳博物馆馆长王锡林说。
这把剑为什么这么锋利?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把剑是春秋时期的,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之所以这么锋利,和它当时的保存环境有关,“1979年,当时一个农民在石臼湖劳作,在淤泥里发现了这把剑,送过来的。
这把剑很锋利,现在都还可以用来削铅笔。”“它沉睡在淤泥里,而厚厚的淤泥隔离了氧气,这防止了青铜剑被腐蚀。”
濮阳康京说,春秋战国时期,高淳水网密布,是兵家必争之地,常有战争爆发。在高淳还曾经发现一个青铜兵器窖藏,一下发现了200多件。“这把青铜剑应该是当时的贵族拥有的,但主人无法考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