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城市雕塑材料玻璃的运用设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 / 世界最大的玻璃雕塑-18英尺高,切割81吨的玻璃面板,安装在花岗岩地基上,使用不锈钢镶边

 

      玻璃艺术作为艺术品出现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城市雕塑的形式, 只是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玻璃艺术也仅仅只出现在室内或者一些器皿中,这也和科技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有关,在19世纪以前西方的雕塑在材料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中国也是一样),在此期间艺术家的思维不在乎用什么做雕塑,而是怎么做雕塑,而在材料上也不用花太大的心思去考虑,雕塑的主要材料就是石头、铜或者木头。

 

      随着西方新思潮的进军中国,中国的艺术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2007年“泛雕塑”的概念也孕育而生了,中国的艺术家也开始着力思考材料本身和材料背后的一些意义,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以便充实自己作品的深刻含义。泛雕塑的提出在学术上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成果,发掘艺术形式融合的可能性,认识艺术的平等性和兼容性。任何一种艺术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背景、时代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随着全球化,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信息、文化、思想模式的冲击下,一般大众对“美”的理解也趋向于一个新的层面,在精神消费上,同样需要全新的形式来满足精神的需求。

 

      因此,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各个领域,在当代中国的雕塑中大量的新型材料和新形式逐渐的涌现出来,玻璃就是其中一支。然而,玻璃艺术目前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较多,作为城市雕塑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案例少之又少,玻璃艺术在城市雕塑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玻璃本身就不适合作为城市雕塑而存在呢?

 

      雕塑材料是以社会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选择,现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的涌现,人们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功能的需求和基本审美上,玻璃作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表面和内在质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引领视觉进到一个新的审美和精神心理层面,赋予了雕塑新的灵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urano是威尼斯著名的吹制玻璃小岛,在镇中心的大钟广场上就有一个神奇的吹制玻璃雕塑。

 

      玻璃在视觉特征上,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形态:粗糙与细腻、光滑与平滑、反光与亚光、有纹理与无纹理、透明与不透明、规律与不规律等等。在雕塑作品中,这种有丰富表现的材料,极易形成丰富的、舒服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和评论家普遍的认为,雕塑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当下的作品应该符合当下的社会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当代的社会,信息化和快节奏是人所认同,因此人们逐渐产生对思想空间和修养环境的需要,在西方社会的公共空间和个人的空间里开始大量的使用玻璃,这为玻璃艺术进入中国人的活动空间提供的积极的助力,由此带动了一场国内玻璃的生产和研究的发展。

 

      与其它的材料比较,玻璃具有自身的独立特点,它透明,易于加工成各种造型,同时又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隔热、隔音,色彩多变,可调节透明度等优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玻璃这个曾经易碎的特性也可以避免了,如防弹、防暴、抗风暴等高强度玻璃,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自动调光、屏蔽、减反射、发电、自洁等功能,品种达到数百个。所以,玻璃从性能上讲,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建筑采光玻璃的概念了。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