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韵集大成者——杂谈王献之和他的书法

魏晋时期,自魏文帝曹丕建国(二二O),至东晋恭帝逊位禅让(四二O),前后达两百年。其间,有文献可征的书法家,近二百人。真正能影响规约后世书风的大家,当推钟繇与王羲之。其他书家由于名迹罕有或者不传,虽然声望名垂书史,对后世的书艺发展并没有实在的影响,即使在去其未远的东晋,影响力也十分微弱。

       魏晋时期,自魏文帝曹丕建国(二二O),至东晋恭帝逊位禅让(四二O),前后达两百年。其间,有文献可征的书法家,近二百人。真正能影响规约后世书风的大家,当推钟繇与王羲之。其他书家由于名迹罕有或者不传,虽然声望名垂书史,对后世的书艺发展并没有实在的影响,即使在去其未远的东晋,影响力也十分微弱。


       就在钟王披靡东晋之际,意想不到的是王献之一枝独秀,大放异彩。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宋、齐之际的一百年间,居然迅猛地形成了推迈钟王而独尊王献之的局面。王献之作为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员,论行辈,他是殿军之位。论影响力,却远在众家之上,仅次于钟王。尽管梁武帝、唐太宗贬抑王献之,唐朝李嗣真却将王献之与钟繇、王羲之以“逸品”同列。王献之以他流美神逸的风格,为魏晋风韵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王献之出身于东晋门阀士家的琅邪王氏,生于晋康帝建元二年(三四四),字子敬。是王吉十一世孙,曾祖王正,祖王旷,父王羲之。他最幼,有六兄一姊。王献之信奉道教,“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关于他风流倜傥的故事可谓不绝于书。例如:“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有一天,他“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王献之不象乃父王羲之讷于言,但他寡言,言谈则不涉俗事。性格峻整,意趣不投或者门第相异之人,他绝不罗嗦。还善写丹青,擅长书法,秉性作派修养,既合乎士族子弟的规范,又渗透着魏晋风度。所以,倍受王羲之的宠爱。东晋后期的名相谢安,当时正隐居会稽,王氏兄弟中,他最赏识的是王献之。因王家出身门阀及其既有的威名,王献之起家便为州主簿,后为秘书郎、丞。王献之在仕途上的发展与谢安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谢安与他父亲是至交,谢、王二氏又是姻亲,太元元年(三七六),当谢安以中书监总揽朝政,便提携王献之为长史。长史位在三公辅佐,职任甚重,身千石。太元五年(三八O),谢安为卫将军、开府,复请献之为长史。次年,王献之外任吴兴太守,军号为建威将军。太元九年(三八四)三月,谢安为太保,未久,拔擢王献之任中书令,掌中枢机要,后因病挂职。


       王献之从7岁时便在他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他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各种体势及其笔法的学习,都是在他父亲的亲授下完成的。在王献之学书阶段即十八岁以前(王羲之仙逝那一年,献之正十八岁),王羲之以他遒劲雄逸的书法卓然自立,并已经成为时风所追随的宗师。在笔法私相传授视为珍秘的当时,王献之能得到父亲的教授,王羲之书艺的机枢旨趣,自当比常人有深刻得多的领悟,功力自然坚实,从而为他在父亲身后迅速地脱颖而出奠定了他人所不可企及的基础。王羲之的风格是在借鉴、超越张芝、钟繇的基础之上卓然自立的。他当然不会对儿子有什么保留。如此,王献之除了向父亲师承书世之外,钟张理应也是他师承的对象。


       王献之传世作品主要有:《洛神赋》。小楷书,刻本。《廿九日帖》行书,摹本。《舍内帖》行书,摹本。《地黄汤帖》,行书,摹本。《鸭头丸帖》,行草书,摹本。《十二月帖》,行草,刻本。《中秋帖》,行草书,临本。《鹅群帖》,行草书,临本。《卫军帖》,行草书。《授衣帖》,行草书,刻本。《诸舍帖》草书。《岁尽帖》,行草书。不管是墨迹还是刻本,基本上不出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等体势。就文献的记载而言,他所擅长的书体并非仅此而已。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有王献之善飞白书的记载。《晋书》本传称“工草隶”。唐张怀瓘《书断》记载得更为全面:“子敬隶(楷)、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王献之的八分书、飞白书、章草书,我们已经无缘睹其风采。关于飞白书,王羲之曾经叹发过「子敬飞白大有意」的感慨。梁武帝评价王献之飞白书说:“顷见王献之书,白而不飞。”至于章草书,南朝宋明帝《文章志》中说:“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但是,宋明帝时的中书侍郎虞龠禾在《论书表》中则称王献之书法“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羲之)。”飞白书与章草书的风范,还能在文献中留下鸿爪之迹供人推想,而八分则杳然无迹,只能依据《书断》留下一个入能品的空泛印象。


       王献之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以书体论,主要是楷书和行草书。他的楷书,唐张怀《书断》曰:“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王献之的楷书作品,硕果仅存者乃小楷《洛神赋》。虽然仅余十三行,宋朝以来,是书家争相效法的名作。宋董《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劲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这一风格特征,又与他行草书的规模吻合。

       行草书是王献之书艺的建树所在。在王献之的心目中,行草书是自创风格的新体势。道理何在?唐张怀瓘《书断》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献之常(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文中所谓“藁”,张怀瓘的解释是“藁亦草也,因草呼藁。”藁“行之间”的书体,即指行草书。在王献之看来,这种体势既能“穷伪略之理”,又能“极草纵之”,而且与“往法固殊”。


       王献之提出的“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正是他创制自家风格的艺术纲领。“草纵之致”,是对张芝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特征而言,他洞察到气与势的贯通是书艺的精髓所在。“穷伪略之理”,伪者,不拘六书规范;略者,省并点画屈折。既然是快速的一笔书,为着顺应笔势的流畅,势必省并点画,改易点画的形态和位置,当然要“破”六书的规范了。“草纵”和“伪略”是章草衍化为今草的旨要。王献之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准确地把握到古人变法自新的机枢,无怪乎唐朝人说,张芝今草的一笔书,“唯子敬明其深旨。”这也是他超越其父王羲之的所在。


       是艺术家而非理论家的王献之,其书艺对后人之所以产生不可阻挡的诱惑力,过人之处在于: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于“藁行之间”的行草书创作中。这在书法体势上就可以区别于张芝一笔书的今草了。既取彼精华而异于彼。然而,王羲之所写的大量尺牍书作,也是行草书体,即用草书的笔法和字法作行书。王献之欲创制自家风格,也规避王羲之,所以,王献之又充分吸收张芝一笔书的草纵样式,以别于王羲之字字独立的行草书。于是,王献之驰骋艺术才华的天地便豁然展现出来。


       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十二月帖》。此帖开笔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七字,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现在所能见到的《十二月帖》是刻本,笔画映带的细微变化,墨色泣燥的质感,已损失良多。如果是毫发毕见的墨迹本,草纵之致,宏逸之势当更显神骏。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米芾从笔法的角度肯定了此帖的价值和成就。王献之书艺的魅力,不仅在于多所伪略,务求简易的外观体态上,其创意核心是笔法上的,他的笔法特点是外拓。外拓笔法是解散隶体以后产生的,是笔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朝时,人们曾讨论过“古质今妍”的问题,实际上是个笔法上的问题。魏晋书家,以“钟王”而论,王羲之的笔法比钟繇外拓,所以钟王之间呈现出威信之别;以“二王”而论,王献之的笔法又比王羲之外拓,所以二王之间又有古今之别。王献之的贡献不在于开创了外拓的笔法(古人在汉代简牍的草书中就已经运用着),追根溯源,而在于将这种笔法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超越了魏晋名家,达到那个时代的极致。笔法是直接作用于书法风格的,只有当运用这种笔法创制出新的格调,造出新的书法样式,才具有实在的意义。王献之运用外拓笔法创造的典型风格样式,是逸气纵横,优游神骏的行草新体,唐朝张怀瓘在《书议》中对他的新体作了高度评价:“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执行草之权”,风格“神俊”,他的书法流美、诡谲、谊逸,从而为魏晋风韵开拓出新的境界。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长的机遇;再加上父亲的悉心的传授,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所以,说王献之是集魏晋风韵之大成者,是不过分的。

责任编辑:水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