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科学仪器检测十三问之七

      问:只用十个主要成分(Na2O、MgO、Al2O3、SiO2、P2O5、K2O,CaO,TiO2、MnO、Fe2O3)的数据能进行现代仿品的识别吗?

      答:分析古陶瓷胎和釉中10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可以研究中国古陶瓷的烧制工艺、生产技术发展、胎釉配方改进和技术发展史,还可以用于距离远窑口的陶瓷辨别即溯源。如果相距较近的窑口所使用的原材料有明显差异,也可以用主要成分的数据进行窑口识别。

      目前,陶瓷原料厂家配备分析设备,跟踪检测,给出每批产品的10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数据,便于下游陶瓷产家配料。有些高仿者实时跟踪科研单位公布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数据,有人放言“可以做到与公布数据一致。

      在仿制技术日趋精湛的背景下,用10个主要成分的含量数据进行窑口识别和年代判定,在十几年前就过时了,在国际上也不被采用。利用10个主量(Na2O、 MgO、 Al2O3、SiO2、P2O5、K2O、 CaO、 TiO2、MnO、Fe2O3)和微量成分(Cl、Sc、V、Cr、Co、Ni、Cu、Zn、Ga、As、Pb、Rb、Sr、Y、Zr、Ba)的全部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识别,提高了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实施方法。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没有给出微量成分数据和国博数据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参见答4)。目前,我所见到的一些非科研机构的检测中心或监测站、多数在分析检测报告中仅提供送检瓷器的主量成分数据,即使给出几个微量元素含量数据也无标准数据比较。面对这些“科学检测机构”开出的大量符合老瓷器特征的分析测试报告,经过实践检验后,大量藏家从给予厚望和信心满满,过渡到不信任和失望,逐渐形成了“科学检测不科学”的悲哀认识,玷污了仪器检测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012年1月19日刊在“中国文博网”主页“双轨鉴定”的“科技鉴定”板块中、来源于“大江南收藏”由李晓梅编辑的“古代陶瓷的科技鉴定举要”一文中指出“古代陶瓷釉的氧化锌含量均在0.4‰以下”,不知是哪个单位提供的这个参考数据,相信上海硅所、故宫、中科院高能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不会制造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参考数据。如果采用这个数据标准,绝大多数送检的现代高仿瓷器不用费力进行仪器检测即可开出是老瓷器的报告。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