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生代海派艺术家的思考

W020140712526724302174.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的“嬗变:新海派当代名家精品展”7月12日起在虹桥路1665号刘海粟美术馆临时馆址正式拉开帷幕,并展至7月31日。此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路画廊艺术机构承办,是新海派艺术近年来难得的一次阵容相当齐整的集体亮相,参展艺术家包括方增先、施大畏、张桂铭、韩天衡、张雷平、杨正新、张培成、韩硕、马小娟、韩伍、车鹏飞、萧海春、乐震文、汪家芳、丁筱芳、何曦、万芾、朱敏、张弛、鲍莺、庞飞等老中青三代具有代表性的海派艺术家,基本体现了当代海派艺术的总体风貌和水准。

 

  此次展览策展人、路画廊艺术机构艺术总监路亮认为,一度被学术界和艺术品市场冷落的新海派,近年来异军突起,日渐走红。以往人们对海派的认识,主要还局限于“文革”前甚至解放前的那些近现代海派名家及其作品,而对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新海派艺术家,无论就学术层面而言还是从市场角度看,还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与理论总结,这与目前新海派已具备的整体实力明显不符。这次展览中亮相的新海派艺术家的作品,即便放在全国,也属一流。

 

  从学术角度看,所谓的新海派,是指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改革开放后以上海为主要创作基地的那批艺术家。与传统海派相比,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勇于创新,代表了日渐国际化的上海城市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就市场而言,相对于京派、金陵画派、浙派、长安画派等国内的一些主要画派,新海派书画的价格在相当一个阶段不温不火,但这一状况近几年得到改观。新海派尤其是其中一些一线艺术家异军突起,其创作的精品屡屡成为国内各大拍场的热门拍品,创下成交价新高。

 

  新海派在国内画坛的崛起,既是各方对海派书画艺术本身的再认识,更是对上海城市文化地位的认同。无论是从海派书画的历史沿革出发,还是就当今新海派的整体创作实力而言,新海派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产生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影响力。然而,“新海派”目前也有不少值得担忧之处,最主要的是后继乏人,尤其是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新生代艺术家。“新海派”的主力画家大多已六七十岁,50岁左右的已是凤毛麟角。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最近在与笔者交流时透露:在今年全国美展的评选中,上海选送的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形式很多样,技术很纯熟,但是,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无法打动观者。如果从技术的层面看,不少新海派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的水准无可挑剔,在全国美术界也可以说居于领先地位。但是,这些新生代海派艺术家还缺少真正的生命体验,缺少对生活的开掘和发现,缺少充沛的情感的投入,过于理性和讲究技术。他们的作品也因此缺少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显得空洞和苍白。而对真正的艺术家说,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开掘和发现,情感的投入,要远比纯粹的绘画技术来得重要和珍贵。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