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摄影简史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就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大批的外国商人和各国传教士的接踵而来不仅繁荣了经济贸易活动,也沟通了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渠道。

 

      最早使用摄影术的中国人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耆英。1844年8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的时候,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

 

      “小照”使中国旧有的名词,原为人们对画像的称呼,当摄影传入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借用“画小照”来称呼摄影。当时给耆英照相的是以法国海关总检察官身份来华的埃及尔,耆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银版法拍摄的。  

 

      中国最早的摄影者

 

      邹伯奇:是我国早期探索摄影术的著名学者。他是广东海南县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1844年完成的《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在当时是中国比较专业的摄影理论书籍。

 

中国摄影的历史与发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邹伯奇)

 

      吴嘉善:是我国近代数学家,同时以摄影见长。咸丰末年,吴嘉善旅居湖南湘潭,时常以摄影自娱,并且向当地人传授摄影知识,影响很大。

 

      罗元佑:广东人,咸丰年间开业的上海职业人像摄影师。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摄影还很罕见,只有法国人李阁朗经营摄影,他就学习了照像,自行开业。

 

      赖阿芳:广东人。早期在香港拍摄人像和本地风景的著名职业摄影师。1859年,赖阿芳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摄影社”,一直平稳地居于各店之首,连续经营了82年之久,19世纪80年代他还曾经和欧洲著名摄影师格里菲斯合作,这一切都显示了赖阿芳摄影技巧的高超。

 

      早期中国照相业的发展

 

      摄影术发明初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多数摄影者只是以拍摄人物肖像为主。中国早期的摄影家大体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知识分子,把摄影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一种是商贾艺人改行从事,主要是把摄影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些人就是中国早期的职业摄影师。他们在中国摄影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城市:香港  、广州  、上海  、天津  、北京。 

 

      在作品的内容上,除了日常营业中为各阶层人士所拍摄的肖像照片以外,妓女、名花和一切能迎合市民口味的题材都成了照相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照相馆的门前往往都是以这种人物的照片来吸引顾客的注意,达到招揽生意的目的。

 

      在技术和设备方面,中国早期的摄影师先后使用过银版法、卡罗法、安布罗法、锡版法和湿版法。由于一些流动摄影师的生活状况也非常贫困,没有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因此,在干版法流行了很长时间之后,这些摄影师依然用着陈旧的技术设备,带着摄影术发明初期的痕迹。 

 

      20世纪初期中国摄影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封建统治者也开始放弃对摄影术的轻蔑态度,开始重视摄影术的作用。1868年,办理洋务的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奕欣就请当时著名的摄影师为他拍摄肖像。光绪皇帝在位时,曾和珍妃在宫中化装照相。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更是乐于此道。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