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录音、梅兰芳 早期资料等整理成果在沪亮相
中国唱片总公司一年多前启动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也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
中国唱片总公司一年多前启动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也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
疏通唱片纹路,用竹针沾上专用抛光膏将纹理间的异物剔除
用超声波加去离子水清洗模版上的霉点、锈斑
分粗纹唱片、密纹单声道和密纹立体声在不同编辑室转录,并归档
将唱片模版装入含有除氧剂和氧化试剂的真空袋中密封
从上至下分别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老唱片《玉堂春》的版税清单,以及音乐家黎锦光和作曲家陈歌辛、姚敏的薪酬单
1937年,上海英商电器音乐实业有限公司与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签订的合同
1940年代,周璇与百代公司签订的合同。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记者刚走进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大门,耳边便传来手摇式唱机中梅兰芳与杨小楼《霸王别姬》的唱腔。民国二十年的声音仿若穿越时空而来,老唱片的杂质与空气碰撞出沙砾般粗糙的窸窸窣窣声,听者却如同被卷入被遗忘时光的洪流,不知今夕何夕。末了,摇唱机的老工程师喜笑颜开,得意地说:“嗯,声音还不错呢。”
中国唱片总公司一年多前启动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也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挖掘和分类,一批历经时间洗礼、曾一度被人遗忘的“中国好声音”即将“重见天日”。这些资料无论是硬件技术、声音内容抑或唱片附带的文献档案,都可谓中国唱片发展史的最佳见证。
包括《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录音、梅兰芳早期录音资料、“金嗓子”周璇供职于百代公司时期的薪酬单等此次老唱片保护工程中发现的部分历史资料及整理成果,将在今日起至4月14日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SIAV)上亮相。
四道工序“重生”历史声音
中唱公司的资料库拥有20世纪初中国发展唱片工业以来的绝大多数唱片模版,一个世纪以来累存的逾13万面唱片模版及其他录音模版中有10万余面在上海。而1949年以前的4万余面唱片模版,均是极其珍贵的孤品典藏。
“理论上唱片的保存对于光线、温度、湿度都是有要求的,但实际上过去从未做到过。”中唱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告诉记者,除了将它们一个个装在铁皮箱子里,其他条件都没法达到。七八十年来部分唱片遗失、损坏,但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不过,中唱的工作人员也坦言,由于并没有一本详细的关于中唱版库应有资料的具体目录,所以具体遗失了哪些宝贝,现在也无从得知了。
此次“中华老唱片保护”的计划是要将中唱上海公司版库中的10万余张唱片模版全部修复。通俗说,就是“把这些模版里的声音都弄出来,数字化”。
老唱片修复的工序主要分为四步:首先是疏通唱片的纹路,用竹针沾上绿色的专用抛光膏将唱片纹理间的异物剔除,保证唱片在播放时唱针不会因为触碰到异物而跳针;第二步是用超声波加去离子水清洗掉模版上长年累月生出的霉点、锈斑,去离子水能够保证不在唱片上留下水印;这两个步骤之后,模版被送到编辑室转录,目前分粗纹唱片、密纹单声道和密纹立体声三个分类在三个房间分别进行,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曲目的切分、编辑,以及归档传入数据库;最后,唱片模版将被装入含有除氧剂和氧化试剂的真空袋中密封,经过这样处理的唱片模版理论上可以永久保存。
记者采访时,粗纹唱片的转录室中正在转制的是一张梅兰芳上世纪30年代的唱片,声音听上去并不十分清晰,刺耳的杂音时常伴随,原唱者的声音也有些走样。工程师告诉记者,保护工程的第一阶段是将声音导出、数字化,下一阶段还将通过后期编辑将声音还原,并将其处理干净。
修复唱片模版的工程师告诉记者,眼下的困难在于,许多金属的腐蚀过于严重,很难清理。
另外,唱片声音最初被刻录在蜡盘上,经由三次复制到不同材质的模版后最终灌录成黑胶唱片。因此,第一次复制的被称为头版,第二次被称为二版。而此次有许多唱片遗失了“二版”只剩“头版”,但由于现在没有从头版转录声音的设备,因此下一步要根据当时唱片的工艺,重新制造出能够复刻“二版”的机械设备,再从新造的“二版”中将声音翻新出来。但这个想法目前还只是计划,具体实施中将遇到的困难还不得而知。
“老古董”的数字化转型
老唱片转化为数字之后,观众是否有机会听到这些时光沉淀下的好声音?中唱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除了目前正在酝酿出版一套“中华老唱片典藏系列”之外,对于这批老唱片母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司做了如下规划:建立中国音乐录音数据库和中国戏曲录音数据库,并对应数据库开发数字音乐数据的计算机管理和检索系统,基于上述平台和检索系统,能够实现更加便捷实效的版权交易;在建立版库数字化工程的同时,开发国家音乐版源数据库数字存储、检索系统以及防非法复录系统。目前中唱旗下的“卓声网”也已经酝酿上线。
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将这项工程视为一项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第一步,是基础。在新媒体时代,老唱片也要适应潮流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周建潮说,修复老唱片是一个开始,之后的传播和传承还在不断地探索,在互联网领域中希望这些“好声音”能够再度获得生命力,为中唱寻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
重修老唱片,挖掘那些“天涯歌女和电影皇后”的故事
前天,早报记者探访中唱上海公司,井然有序堆放的老唱片正待被人重拾,唱盘深浅不一的纹路中所记载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声音,更是声音的背后,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
老手艺和老唱片再相逢
在工作车间,记者见到了好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他们都是中唱公司为此次老唱片修复工程专门返聘的老员工。
今年66岁的化学高级工程师裘洲龙是此次修复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早报记者,自己和密纹唱片打了20年交道,又做了20年CD,现在回来重新接手这批年轻时每天打交道的“老朋友”,心里十分感慨。在他修复的唱片模版中,有不少是自己年轻时亲手制作的。裘洲龙回忆起1979年赴瑞士考察进口设备,此次修复老唱片的一些专业设备也是根据他和其他老同事亲手画的图纸造出来的,对于那些“老家伙”的特性,他全然熟谙于心。
如今老裘和这些唱片一起老去,却正是因为“老”,才让他们再度重逢。金、银、铜、铬、镍,粗纹、密纹、密纹立体声,不同材质、不同构造的唱片,这批老专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样的技术活现在学习音响工程的年轻学生们恐怕真是胜任不来。
老手艺和老唱片一样都成了古董,裘老却说,这并不难学,现在中唱公司也在招人,通过培训让更多年轻人能参与到这个庞大的工程中来。
同时,中唱公司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这项工程,“希望散落在民间的关于唱片的历史碎片这次都能重新汇聚到一起。”
新文献填补空白
在此次整理老唱片的过程中,除了老唱片外,还意外发现了另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金嗓子”周璇的薪酬单、“电影皇后”胡蝶的经纪合同、“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辉的书信……还有不少印刷精美的海报和歌词本。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当红歌星与唱片公司之间相关联的文献资料,经过归档研究,能够反映出当时诸多时代面貌,填补大量历史研究空白。
如今真正了解那段上海唱片业曾经辉煌的人已经不多了。负责文献资料整理的中唱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也被返聘回来参与老唱片修复工程。对于唱片中找到的文献资料,她特别有感情。“这里有太多的历史,抽丝剥茧之后都是故事。但现在我们不能够凭主观臆断去妄加推测,要细经研究才能还原。”比如向来没有证据证明陈歌辛是百代的员工,但是这次发现了他确实每个月拿百代的工资,这都是过去所不知道的。
陈建平饶有兴致地向早报记者展示了他们刚刚发现的解放前百代员工的薪酬单,“你看,1946年时,姚敏的工资是4000多(单位:CN Dollar,国民党时期使用的法币),陈歌辛是1万多,黎锦辉是4万多。到1947年,黎锦辉的工资是30多万,1948年8月初已经要上千万。而同年9月就换了另一种货币,他工资就只有几十元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什么我也说不准。”
至于这些文献后续将以何种形式继续研究,哪些业界专家将会加入,现在还没有眉目,唱片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说,“我们先把第一步的整理工作做好,之后其他人员跟进研究才有扎实的依据。”
唱片发源地不该丢掉的历史
留声机、老唱片、昏黄时光凝结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上海的风情,“天涯歌女”等音乐传奇诞生于上海也并非偶然。上海是中国唱片业的发祥地,从1908年,法国商人在上海建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1917年,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起名的“大中华唱片厂”成立,1950年代上海的百代、胜利、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共同归并为中国唱片厂,定址衡山路。直到1980年代之前,上海都是中国内地唯一能够生产唱片的城市。因此,由中唱公司牵头该项目,虽是经营性单位,也对修复后成果有投入商业化操作的期许,但文化传承是更重要的目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已经陆续对老唱片进行保护和整理,此次的“十二五”重点工程于2011年立项,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能够让工作进展更为细致。
此次整理的唱片中有一部分收录的是已经失传的地方剧种,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还需要等到相关专家学者考证之后才能够“认祖归宗”。同时,庞大的声音资料库中还发现了包括孙中山等人的演讲实录,甚至还发现了日本司令官的训话录音。裘洲龙对记者说,这个资料库就像是声音的“故宫博物院”,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这10万多张唱片,光整理就得花上好几年。
陈建平认为,唱片是海派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这些珍贵的宝贝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人问津,实在可惜。借助此番老唱片修复,除了将声音数字化得以永久保存之外,他们还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唱片博物馆”,让这些历史文物与更多的人见面。“电影博物馆已经建成,唱片博物馆我们也在呼吁。”据陈建平透露,位于衡山路的中唱原址是这些“声音古董”最理想的落脚之处,徐汇区政府也与他们多次谈到此事,但迟迟没有结果,也希望借由此次工程让更多人来关注这些老古董,为它们觅一个好去处。
工业没落唱片可以被重新定位
在老唱片的历史价值得到重视和肯定的同时,唱片业的日渐式微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数字下载成为人们欣赏音乐主要手段的今天,唱片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已经逐渐失去他的生命力。同时,音像界也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相比于CD的迅速衰落,黑胶唱盘在今天反而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即所谓的“发烧友”。根据Nielsen的数据,2011年老式塑料唱片的美国销量达390万张,同比增长39.3%,英国《连线(Wired)》杂志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便携性不再是坚持使用CD的理由,唱盘听上去比CD更加悦耳,有着温暖和更加圆润的音色;且不论取样频率有多高,CD永远都不能包含唱碟模拟凹槽中所存在的全部数据,黑胶精确温暖的尺度正受到越来越多追求音乐品质人的青睐。”虽然这一小部分“发烧友”并不可能改变当前唱片业格局,但唱片业的确借由黑胶看到了一次小规模复兴的机会。
中唱上海公司在2008年出品的一套上海歌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制的上海老歌销售颇佳,这次整理出了老唱片精髓,也将推出“典藏系列”。中唱上海公司总经理吴为庆认为当唱片、唱机成为记忆和收藏,整个工业衰落成为事实,唱片需要被重新定位。小众化并不是坏事,但生产者需要更多考虑受众人群的口味。“这次中华老唱片的修复工程让唱片这种东西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中唱来说是一次契机,但我们并不指望这个工程来振兴唱片业。”
和唱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裘洲龙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发烧友,虽然作为专业的从业者亲历了整个唱片业技术革新的历程,他从不认为唱片会被历史淘汰,“你听那些声音的老古董,那种浓郁的味道是无可取代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