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探访中唱上海公司,井然有序堆放的老唱片正待被人重拾,唱盘深浅不一的纹路中所记载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声音,更是声音的背后,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
早报记者探访中唱上海公司,井然有序堆放的老唱片正待被人重拾,唱盘深浅不一的纹路中所记载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声音,更是声音的背后,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
老手艺和老唱片再相逢
在工作车间,记者见到了好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他们都是中唱公司为此次老唱片修复工程专门返聘的老员工。
今年66岁的化学高级工程师裘洲龙是此次修复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早报记者,自己和密纹唱片打了20年交道,又做了20年CD,现在回来重新接手这批年轻时每天打交道的“老朋友”,心里十分感慨。在他修复的唱片模版中,有不少是自己年轻时亲手制作的。裘洲龙回忆起1979年赴瑞士考察进口设备,此次修复老唱片的一些专业设备也是根据他和其他老同事亲手画的图纸造出来的,对于那些“老家伙”的特性,他全然熟谙于心。
如今老裘和这些唱片一起老去,却正是因为“老”,才让他们再度重逢。金、银、铜、铬、镍,粗纹、密纹、密纹立体声,不同材质、不同构造的唱片,这批老专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样的技术活现在学习音响工程的年轻学生们恐怕真是胜任不来。
老手艺和老唱片一样都成了古董,裘老却说,这并不难学,现在中唱公司也在招人,通过培训让更多年轻人能参与到这个庞大的工程中来。
同时,中唱公司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这项工程,“希望散落在民间的关于唱片的历史碎片这次都能重新汇聚到一起。”
新文献填补空白
在此次整理老唱片的过程中,除了老唱片外,还意外发现了另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金嗓子”周璇的薪酬单、“电影皇后”胡蝶的经纪合同、“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辉的书信……还有不少印刷精美的海报和歌词本。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当红歌星与唱片公司之间相关联的文献资料,经过归档研究,能够反映出当时诸多时代面貌,填补大量历史研究空白。
如今真正了解那段上海唱片业曾经辉煌的人已经不多了。负责文献资料整理的中唱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也被返聘回来参与老唱片修复工程。对于唱片中找到的文献资料,她特别有感情。“这里有太多的历史,抽丝剥茧之后都是故事。但现在我们不能够凭主观臆断去妄加推测,要细经研究才能还原。”比如向来没有证据证明陈歌辛是百代的员工,但是这次发现了他确实每个月拿百代的工资,这都是过去所不知道的。
陈建平饶有兴致地向早报记者展示了他们刚刚发现的解放前百代员工的薪酬单,“你看,1946年时,姚敏的工资是4000多(单位:CN Dollar,国民党时期使用的法币),陈歌辛是1万多,黎锦辉是4万多。到1947年,黎锦辉的工资是30多万,1948年8月初已经要上千万。而同年9月就换了另一种货币,他工资就只有几十元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什么我也说不准。”
至于这些文献后续将以何种形式继续研究,哪些业界专家将会加入,现在还没有眉目,唱片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说,“我们先把第一步的整理工作做好,之后其他人员跟进研究才有扎实的依据。”
唱片发源地
不该丢掉的历史
留声机、老唱片、昏黄时光凝结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上海的风情,“天涯歌女”等音乐传奇诞生于上海也并非偶然。上海是中国唱片业的发祥地,从1908年,法国商人在上海建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1917年,由孙中山先生亲自起名的“大中华唱片厂”成立,1950年代上海的百代、胜利、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共同归并为中国唱片厂,定址衡山路。直到1980年代之前,上海都是中国内地唯一能够生产唱片的城市。因此,由中唱公司牵头该项目,虽是经营性单位,也对修复后成果有投入商业化操作的期许,但文化传承是更重要的目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已经陆续对老唱片进行保护和整理,此次的“十二五”重点工程于2011年立项,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能够让工作进展更为细致。
此次整理的唱片中有一部分收录的是已经失传的地方剧种,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还需要等到相关专家学者考证之后才能够“认祖归宗”。同时,庞大的声音资料库中还发现了包括孙中山等人的演讲实录,甚至还发现了日本司令官的训话录音。裘洲龙对记者说,这个资料库就像是声音的“故宫博物院”,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这10万多张唱片,光整理就得花上好几年。
陈建平认为,唱片是海派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这些珍贵的宝贝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人问津,实在可惜。借助此番老唱片修复,除了将声音数字化得以永久保存之外,他们还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唱片博物馆”,让这些历史文物与更多的人见面。“电影博物馆已经建成,唱片博物馆我们也在呼吁。”据陈建平透露,位于衡山路的中唱原址是这些“声音古董”最理想的落脚之处,徐汇区政府也与他们多次谈到此事,但迟迟没有结果,也希望借由此次工程让更多人来关注这些老古董,为它们觅一个好去处。
工业没落
唱片可以被重新定位
在老唱片的历史价值得到重视和肯定的同时,唱片业的日渐式微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数字下载成为人们欣赏音乐主要手段的今天,唱片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已经逐渐失去他的生命力。同时,音像界也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相比于CD的迅速衰落,黑胶唱盘在今天反而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即所谓的“发烧友”。根据Nielsen的数据,2011年老式塑料唱片的美国销量达390万张,同比增长39.3%,英国《连线(Wired)》杂志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便携性不再是坚持使用CD的理由,唱盘听上去比CD更加悦耳,有着温暖和更加圆润的音色;且不论取样频率有多高,CD永远都不能包含唱碟模拟凹槽中所存在的全部数据,黑胶精确温暖的尺度正受到越来越多追求音乐品质人的青睐。”虽然这一小部分“发烧友”并不可能改变当前唱片业格局,但唱片业的确借由黑胶看到了一次小规模复兴的机会。
中唱上海公司在2008年出品的一套上海歌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制的上海老歌销售颇佳,这次整理出了老唱片精髓,也将推出“典藏系列”。中唱上海公司总经理吴为庆认为当唱片、唱机成为记忆和收藏,整个工业衰落成为事实,唱片需要被重新定位。小众化并不是坏事,但生产者需要更多考虑受众人群的口味。“这次中华老唱片的修复工程让唱片这种东西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中唱来说是一次契机,但我们并不指望这个工程来振兴唱片业。”
和唱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裘洲龙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发烧友,虽然作为专业的从业者亲历了整个唱片业技术革新的历程,他从不认为唱片会被历史淘汰,“你听那些声音的老古董,那种浓郁的味道是无可取代的。”
责任编辑: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