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毕业展“何去何从”

      【相关链接】


      西安美术学院 为毕业生举办专场拍卖会

 

      2013年7月5日,“风华•未来艺术家”西安美院2013届毕业生作品拍卖会预展在西安美院美术馆(含光南路)开展。主办方表示,参拍的200余件作品,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既有学术性强的作品,也有符合市场需求,唯美而适合家庭悬挂的作品。国画、油画无疑将继续出彩,而漆画、版画等小画种有望“添彩”。而4年来,华商报3次参与主办的“西安美院毕业生作品拍卖会”,以拍卖会的方式,在艺术学子和市场之间搭起一座无缝沟通的桥梁,无疑独树一帜。

 

      “选择好作品,我们专业;设立平台,你们专业。我们是强强联手,学校、学生、报社、藏家多赢。”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安美院副院长贺丹如是评价2013年已经是第四届的专场拍卖会。2012年度由华商报主办的“风华大展”,参拍的200余件作品无一流拍,拍卖总额超过200万。为毕业生举办拍卖会已经不是第一次,而对于这样迎合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贴近社会的一个起点,西安美术学院就是要给学生们一个好的平台起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生存空间,这也是学生所急迫需要的一种方式。但本人还是觉得学生应该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定位,过早进入市场,透支自己的创作才能,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创作生涯。

 

      天津美术学院 质朴才是最本真的艺术呈现和其他美院比较起来,天美可能并没有特别突显的特点。但在雅昌艺术网的分析中也提到,在天津美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中,除管勇是创作油画外,其他几位如周午生、宋彦军等都以当代水墨为主要创作形式,其市场一直非常好,因此天津美院在此项排名中是位列第二的好成绩,占比28%。从数据上,也证明了天津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热度并不亚于其他美院。

 

      本届的毕业展评委会委员杨卫老师则表示:“本年度的毕业生作品展,我关注的不是那些将作品呈现专注于技术上的学生们,而是那些呈现方式极为质朴,但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完成的作品,因为它们更能突显出其特点。毕业展上太多绚丽的东西,突显干干净净的东西反而尤为珍贵。”

 

      面对记者问到的关于毕业生何去何从的问题,杨卫表示:“学生只要摆正心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安心地搞好创作,就会得到一定的回报。我想告诉学生们不要被太多虚华的东西蒙蔽,想好自己要的方向,朝着那个方向走总会成功。”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创造给予的需求就是面对市场的直接反应

 

      2013年6月17日到6月29日,一年一度的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展在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相继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毕业季,鲁迅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毕业展呢?相较于其他美院的各显身手,鲁美2013年坚持传统形式的呈现作为学生对于四年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现。由于分隔两地展出,两个校区的整体氛围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以沈阳校区为代表的绘画类毕业生的作品呈现本身兼具传统的方式和特点,大连校区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的作品呈现反而更显活络。

 

      与鲁美传媒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老师聊天时,他表示:“相较于传统绘画类学生呈现方法不同,动画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更注重的是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我们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培养方向是以专业技术性人才定位,艺术创作力也很重要,但面对现今对于人才综合性素质的要求,我更偏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元的发展和机会。”毕业生要学会坚持

 

      与之前绘画类专业的毕业作品更容易拥有广泛的关注度不同,2013年的毕业展在版画和实验艺术方面的毕业生作品给我们呈现了更具创作性、更多元化发展的艺术创作形态。而相较于绘画类专业的毕业作品呈现,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也开始突显其综合优势。除了技术上的优势外,创意以及社会需求性也都大大高于绘画类专业的毕业作品。

 

      如今,毕业已成定局,抛开那些选择继续考研深造的学子,大多数的艺术院校毕业生都将面临一个就业的问题。艺术生就业话题听起来多少有点概念模糊,做职业艺术家不就是一个即简单又直接的就业选择吗?其实不然,职业艺术家需要固定的收入作为其生存的基本保障,而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不过好在当前越来越多关于年轻艺术家扶持计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季学生的生存压力,而这种对于年轻艺术家近乎“选秀”的艺术活动也自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就业首选。

 

      其次,被画廊选中,成为“被包养”者中的一员。对于年轻艺术家资源的提前挖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既然有类似的艺术“选秀”活动存在,自然也少不了画廊的提前下手。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被选择是多数人的共有命运,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当年的高考,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不过,就业之路要比高考之路多少还是宽一点。

 

      不管是参加“选秀”还是接受“包养”,哪一种方式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在现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当中,如想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之外,坚持和自信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