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经典篆刻作品赏析

“鹤道人年四十以后所作”(图1),此印系吴昌硕为好友郑文焯所刻的一方落款印,创作的时间是1898年,即吴昌硕55岁时,这个时候正是他本人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吴昌硕一生为郑文焯篆刻的印章数量不下于百方,此印可以算是其中的一方代表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鹤道人年四十以后所作”(图1),此印系吴昌硕为好友郑文焯所刻的一方落款印,创作的时间是1898年,即吴昌硕55岁时,这个时候正是他本人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吴昌硕一生为郑文焯篆刻的印章数量不下于百方,此印可以算是其中的一方代表作。

      印文共十字之多,“鹤”“道”二字笔画较繁,“人”、“四”、“十”“以”四字皆简。有些朋友说这个不难,采用“343”的排列就可以了(图2),这样布局肯定也没有错,但失在古板。一个高明的篆刻家,对篆字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不仅了解篆字的结构及基本篆法,更懂得每个字在整印中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充分的扬长避短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和良好的视觉效果。所以我们说在篆刻创作当中并不存在哪个字好刻哪个字不好刻,笔画多的字未必难刻,笔画少的也未必就好刻,因为在一个印中,每个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静可能是为了它的动,你的缩可能是为了它的伸,你的曲可能是为了它的直,你的方可能是为了它的圆,仅仅把篆字简单的罗列在的印石上并刻出来,个人认为那不能称为篆刻,而叫刻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在一个印当中,笔画少的字有些时候就是一方印中的点睛之笔。此印中最简的两个字是“人”和“十”,作者在对待二字上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人”字笔画少则迁就它,让它更简,给它一点点空间就行,而“十”字则特意上提伸展,给予足够空间施展,以使下部产生两块大的留红。这两个字一静一动,一阴一阳,可谓意趣横生。十字的上提使整印有升腾飞扬之象,十分耐人寻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当这个重点定下来以后,其余几字的安排就显得较为从容了。刚才所说“十”字的上提是可以提升整印的精神气象的,那为什么“道”字不做上提,却是故意下沉,而且让右部的三点做纵势呢?这是值得我们推敲的,现在假设“道”字上提并留出下方红地(见图3),大家会看到,一旦道字上提,似乎整体更精神了,但左边四字却明显感觉有下坠感,看起来左重右轻,所以道字的下沉是为了平衡左右的轻重,且留出的上方红地也能与十字的留红作呼应,我们经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对此印的安排实际上是一种“密疏密”的布局(见图4),有点象士兵齐步走一样,“1——2——1、1——2——1”,看起来有轻有重,很有顿挫之感,这样的印看起来就很韵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4

      当然,谈到此印,不得不说一下刀法,此印线条浑重有力,质朴老辣,有笔有刀,看似“做印”,确又看不出做作的痕迹,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好的印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自然就好,还让人百看不厌。当下有个别印人创作的所谓“流行印”,名为创新,实是“以丑为美”,看他们的印,第一遍好象可以,第二遍开始摇头,第三遍就有点作呕的感觉。套用范伟同学的一句话:同样是印,为什么给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责任编辑:周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