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市场之路该如何走?
2014-07-23 11:46:42 来源:新华社 已浏览次
“这条织锦批发价800块钱,最快7天织完,这件小的300块,一两天就能织好。”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在她身旁,20多名黎族妇女围坐在一起,脚蹬腰织机,抓紧完成黎锦订单。
2007年时,因为种植水稻、木薯收入少,刘香兰来到一家从事黎锦销售的企业打工,她发现,一条成本百八十元的黎锦制品,经过装裱包装后出售给游客,售价可以达到一千甚至几千元。“而且这样东西还供不应求。”刘香兰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创业生产黎锦产品,她将想法告诉村里同伴,立马就有12个人参与进来。
头一年创业,生产的织锦主要卖给礼品公司、酒店、景区,因为缺少销路,只能听任买方出价,一条市场价上千元的织锦,收购价只有两三百块。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尝到了甜头,“一些勤快的人,一个月可以做十多件,每月怎么也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刘香兰说,经过几年发展,从事织锦的黎族妇女越来越多,她现在已经成立黎锦合作社,吸纳60名黎族妇女长期织造黎锦。
“公司刚起步,困难期刚过,现在还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剑是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9年从西安工程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选择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作为主业,四年时间虽有诸多困难,但公司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15名员工、带动数百名农村妇女从业、年销售额近300万元的企业。
“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果能将这些非遗艺术打造成产品,被市场接纳后,既能反哺艺人,也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李剑认为,目前非遗传承常见的是依靠传承人个人魅力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但要把产业做大,使之具有可持续性,难度就比较大,因此必须走市场化之路。
“非遗并非没落的艺术,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开发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样能焕发生机。”经过努力,李剑陆续开发、设计出了剪纸贺卡、剪纸挂历和精装文化礼品等系列产品,市场也逐渐多元化。
与回乡剪纸相似,走市场化道路是非遗项目保护的一条可行路子,但在众多专家看来,过度市场化的趋势要不得,更不能走“摊大饼式”的市场化保护道路。
“以黎族的打柴舞为例,这属于黎族特有的丧葬舞蹈,是黎族丧葬风俗仪式的一种,如果走市场化开发保护的路子,将打柴舞推向舞台进行商业化演出,就不太合适。”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邓景华说,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项目因技艺复杂、材料难觅和制作过程较长等原因,也难以进行市场化包装。
海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陈佩说,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关键在于加大传承人的培养,而非单纯加快非遗项目的市场化进程。
专家同时指出,部分非遗项目需要大规模的保护开发,一些受众人数少、传播范围小的非遗项目只要有人愿意传承、能够负起传承责任即可。
“海南昌江黎族的制陶工艺和黎族纹身、纹面习俗,因原材料难觅和社会风俗影响,都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邓景华认为,一些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就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有人愿意传承就可以,不能勉强每个非遗项目都走大众化、市场化和边保护边开发的路子。”邓景华说。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