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的另一种韵味——雪域藏刀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了独特的光芒。在人类共有、最为熟知的刀具上,同样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藏族的金属冶炼技术在远古时期,己达到相当的高度,同时,也产生了精良的刀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藏刀的分类也日渐细化,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物产,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刀的形制、用料和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来说,藏刀更接近刀的本质特性,轻灵、花哨在藏刀体系中很难寻觅,相反,古朴、凝重、厚实是藏刀的特点。

 

藏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藏的刀就风格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时,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缕刻一些吉祥图案。地处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也叫工布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和洛巴族,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靠山吃山,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一般是用野兽腿骨上的皮,有些还带有爪子。外在装饰主要是附在兽皮上的毛色和趾爪。其用途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劈荆斩棘的利器。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康区人性格粗矿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风,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藏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藏刀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实用性和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来藏旅游者都要购置一、两把作为赠送亲朋的礼物或自己把玩,受市场需求的驱使,藏刀作坊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些新做的藏刀,除了在刀鞘的缕刻上继承了一些传统工艺外,其它方面和过去做的老藏刀已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这样,真正的藏刀爱好者才要千方百计去寻找“老刀”。现在市场上,一把没有装饰物的一尺左右的老刀,只要品相完整,要价一般在600━1000元,如果雕刻精美,又有老的装饰物,要价起码在数千元,可惜的是,即便这样,真正的老刀仍然难以寻觅。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