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面具——美的反叛与异化

      藏族的历史民俗,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祖灵崇拜和图腾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存在,对祖灵和图腾的崇拜充满着神秘气氛。而阿坝、西藏一带的面具也正是以这两方面为主题——人祖和神力。

  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是藏面具的3种主要形式

  面具在藏语里叫vbag(巴),意为用泥等制作的面具。另外,它还有活鬼神之意,像vcagmo(女活鬼)等,可见藏族的面具艺术与作用于宗教的神鬼雕塑密切相关。随着宗教的不断渗入,藏面具发展到包括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3种主要形式。

20080304114322790.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跳神面具 (资料图片)

  跳神面具是伴随着跳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每逢宗教节日都要举行这种仪式,以降服鬼怪,驱邪镇魔。它注重虚幻的宗教精神,表现一种庄严的气氛。凭借面具的形象及人的表演而加深其宗教影响,从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作用于社会。跳神者所戴面具有鬼怪、仙人、法王、各种保护神、动物图腾等。跳神面具为立体雕塑面具,也有少量平面布面具,品种有皮、木、铜、泥、布等各类。皮面具多为早期面具,如《藏汉史集》中提到的“犀牛面具”;金属面具多用薄铜皮制成。

20080304113951593.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藏戏面具 (资料图片)

  藏戏面具分为立体和平面两种形式。它在藏面具中最富有艺术情趣。公元14世纪,唐东波倡导藏戏,他根据自己的脸谱塑造了“温巴(猎人)面具”。藏戏面具早期为蓝、白两种,用山羊皮制成。后期有些改用纸或布板等制成。面具根据藏戏情节,要求有国王、仙人、妖女和王妃等。

20080304113951395.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悬挂面具 (资料图片)

  悬挂面具多用泥、皮革、纸浆等,置于寺庙殿墙、梁上让人们供奉膜拜。面具面谱有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还有“赞”(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级的“坷儿”属“随奴”范畴。最接近现实又表现现实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称作介波(鬼王)、赞(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这类面具充分显示了藏族宗教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