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拓展

      【本文提要】新媒体艺术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和手段,它首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占据了我们的日常视觉经验,自上而下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逐渐开放了的社会文化共同领域的建立。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将引领公共艺术观念变革而成为装点城市公共空间、增强大众参与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和助推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参与性、多元文化

  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人类提升生活品质并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行为活动。设计在现代城市中已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生活空间。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向社会所有公众开放的空间,其最高级的物质文化形式就是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水平、信息交流技术以及互动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迅速进入到公共空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还从人们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带来了一种现代生活的新时尚。城市和城市文化在不断进行着对话和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城市文化的内涵得以构建、优化和提升。面对着城市的多样性、互动性、高度集中性,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也是幻想的、多元的,更具活力、更加富有创造性。城市的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公共空间”不放,针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塑造过程中如何运用新媒体艺术创作手段来为创造公共环境美、公众生活方式美、公众生活美,在现阶段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装点城市公共空间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夜晚进入世博园,感觉仿佛来到了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日本产业馆在自己场馆门口通道20米上空,建了一个巨大的LED天花板壁画,画家绢谷幸二为日本产业馆创作的“日月天空飞翔”图在空中闪烁,十分耀眼。缤纷的色彩与丰富的画面,使这件公共艺术品不是路过时瞥一眼就能体会到的,人们驻足静心观赏,就像到美术馆参观,必须付出时间换取心灵的收获。相比白天看到的静态的展馆,夜色里被灯光照亮的展馆给观众一种别样的感觉。瑞士馆的红色“帷幕”晚上随风发光;阿联酋馆“流动的沙丘”到了夜晚犹如深海中一只徐徐升起的水母;企业联合馆在夜晚会变身“魔方”;还有“夜光飞碟”的世博文化中心,石油馆的油立方等。灯光照明是对白天展示的延伸和丰富,许多白天是白色或者透明的展馆,到了夜晚则透出了各色光彩:波兰馆外墙酷似剪纸,内部透出的光将其点缀成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型灯光艺术秀、动感雕塑、水体景观等公共空间的艺术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了创新空间,其独特的品质弥漫渗透进整个空间,通过创作一个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空间显得生机勃勃。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并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以及对居住城市的美学认同和情感记忆,形成关于城记忆的恒久印象。都市文化的新潮流、新时尚常常都是由年轻一代引领和开创的。新媒体艺术语言的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正迎合了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向往新奇、表现自我的时尚化趋向。新媒体艺术时尚化的特征正在成为当今都市文化时尚趋势的一种表征。后世博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借鉴世界各国城市的创新、创意展示,借助新媒体艺术之手,把一座城市看作“整体艺术作品”,以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展示空间,在细微处精雕细琢,运用各种新媒体艺术手段来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彰显自身独具品格的都市风情。

  二、新媒体艺术增强大众的参与性

  从前人们去音乐厅听音乐或去美术馆欣赏绘画作品,是经历了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观赏者会被画中所呈现的艺术世界所打动,或许绘画中的形象唤起了他对相关形象的回忆,感到心潮澎湃;或许会对作品的形式不满意,希望修改或补充它。但所有的情感活动只能发生在观赏者内心,不会影响到作品本身,创作者也无法接收到相应的反馈信息。成功的艺术家的确能利用卓越的才能打动观众,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欣赏一部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给人一种近乎完美的身心体验,观众会为之欢欣,也会为之涕下。遗憾的是,已经发布的作品就是一个既成事实,它本身或许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是无法改变。美术馆等场所会设立解说员,通过这种方式与观赏者沟通;电影院改善欣赏环境,提高音响的质量;电视节目设置短信平台,电视连续剧根据观众的反馈设定结局等,都是在大众“参与”方面做出的努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改变艺术品单向传递这一事实,在传统艺术中,“互动参与”一直是审美体验努力追求却无法达到的境界。

  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城市公共空间本身是简单而僵硬的,需要运用活跃的元素让它动起来,同时还要有公众参与其中,用互动设施将空间和观众联系起来。参与使大众了解公共艺术,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公共艺术的现代传播,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式的单向的、静态的展示,而是趋向与观众产生不同方式的交流、接触,形成某种直接介入和对话的互动过程,“公共艺术需要大众参与,才能为大众所享有和共有。”新媒体艺术的多媒融合和实时交互的传播特征赋予公共空间的艺术广泛参与体验的审美特征,随着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为公共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以及材料来源。视觉图像资源的范围得到空前拓展,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看”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它并不是传统艺术的“读图”或简单的“图文并茂”,其传播的信息结构是立体的,传播渠道是网络多元的。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受到多感觉通道的冲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和体验的审美经验的获得。

  新媒体艺术在其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呈现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其中,与介质及他人进行互动。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通过参与作品,导致大众意识的转化,并衍生出全新的视觉与思维经验。大众经由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乃至意义。公共空间为大众所享用,通过大众的参与和解读,转化为大众自身生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新媒体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公共艺术作品表达广大受众的社会共识、审美情感及公众所关注的社会普遍性的问题,更便于与公众达到对话、互动效应。

  三、新媒体艺术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仍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它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大聚会,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参展国家的城市将最先进的科技创造,最成功的文化实践,最富创意的建筑和设计,最有前景的城市生活,以及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展现在我们面前。各参展国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各种文化得以展示和共享,并在交流、碰撞、互补、融合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展示内容与形式也都体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特征。媒体创新本身也成为上海世博会向世人展示的一大内容。“当电脑空间的新媒体支配我们的科技想象的时候,多元文化主义似乎也吸引了我们的文化关怀。”新媒体艺术在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职责就是在可视可感的世界拓展可能性和多样性。新媒体艺术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渠道与机制,带来了文化间的相互融会与整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以及世界的文化格局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无疑具有维护文化多样化、多元性的使命,使得人类文明更加精彩纷呈。“跨文化传播过程充分融入数字化信息高新科技,而数字化高新科技则反过来促进了跨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在未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城市发展空间中,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应用与文化元素的结合,维护、继承、发展多元文化,营造多元文化竞相发展和相互交融的良好环境,多元文化的交融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新媒体艺术景象。

  四、新媒体艺术助推审美创造生活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为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艺术在传统美学中审美的非功利性说切断了美与生活的联系,然而当代消费文化的发展借助传媒的力量,使得艺术走下了神圣的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可以享受把玩的事物。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还在于,它体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或者说“审美创造生活化,艺术就在生活中”。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已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眼花缭乱,审美不但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德国哲学家韦尔施认为,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审美化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成一种审美的建筑物。”

  借用艺术来美化生活、装饰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审美创造生活化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这场审美创造生活化的美学变革是文化泛化大潮中的一排大浪,是美学自身对日常生活日益文化化的理论应变。调整了视野后的新美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立足点,为新时代的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说法与解释,并进一步提炼其中蕴藏的审美新经验,使之凝练成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正是新的历史时期人文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理论契合点。

  参考文献

  叶长海、赵高辉《:时尚新地标对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提升》,《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第39页,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第188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金元浦:《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第373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金元浦:《世博会,上海走向世界城市的奠基礼》,《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第2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咏华:《论上海世博会上信息高新科技的创新应用与文化元素的结合》,载《上海世博与上海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第2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第11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傅守祥:《审美化生存》第118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