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申遗:文化线路保护体系亟待建立

      新希望

  文化线路保护体系亟待建立

  6月的新疆高昌故城烈日炎炎,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仍在高温下进行着保护工作。除了对地面遗迹的本体保护外,工作人员还进行了土地利用和环境整治。“高昌故城是新疆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发展和延续使用近1400余年。”吐鲁番文物局局长王霄飞介绍,当地积极编制保护规划、修缮文物本体、向群众宣传动员等,确保其达到申报要求。申遗之后,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当地也还在探索。

  一个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眼前,申遗之后,丝绸之路如何保护?

  据悉,申遗过程中,各地已经开展制订和颁布实施保护管理法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监测等工作。特别是在对世界遗产监测方面,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通过对世界遗产莫高窟的保护,形成了一套监测系统,此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提供监测系统,并建立标准。“这一套监测系统包括:对文物本体价值的监测,对影响文物的人为和自然环境的监测,对影响遗产地人流状况的监测等。”苏伯民说,通过动态监测可以把管理方式规范化,形成遗址管理模式,用制度保障遗产价值。

  专家指出,利用“文化线路”特性,还需要促进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遗产旅游的发展。

  此外,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更新遗产保护理念也十分必要。据介绍,在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实践方面,美国很早就作出了有益探索。在开展绿色通道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化的趋势,逐渐形成遗产廊道概念,将其作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具有动态特征的线性文化景观加以保护。

  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评审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介绍,这次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已经列入了南美六国的印加之路、中哈吉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大运河3个大型的线性或文化线路项目。这些项目不仅重构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将深刻地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发展。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保护和社会发展体系已经成为保护这些遗产,促进相关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一种新的态度,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文化的发展、文明的传播、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都可以构成文化线路遗产项目潜在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线路保护体系。”吕舟说。

  “如果说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给的,那么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说,为古代文明骄傲的同时,我们也要遵循规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因为关注遗址也是在关注自身、关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