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红山——记红山古玉收藏家任南先生
2014-06-26 10:25:39 来源:爱家收藏 已浏览次
说起任南先生就不得不先说到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精美玉器的发现,向世人展现了史前时期北方西潦河流域灿烂的文化,使中华文明提前到五千年以上。任南先生与红山文化有着惊人的不解之源。他收藏红山古玉的历史已有40余年了。从把玩第一块红山古玉开始,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影响他的一生。
用弹壳换到第一枚古玉
任南先生的父亲是部队的一位干部,需多处留守,流动性很大。9岁那年随父亲到了内蒙赤峰。童年的生活是开心幸福而无忧无虑的。他发现当地的小伙伴手中常常拿着貌似龙、猪、虫、人等形状的玉石(当时并不知道就是红山古玉)玩耍,引起极大的兴趣,便用子弹壳、烟盒等“玩具”交换。直到12岁,全家回北京时,任南手中已积攒有不少红山古玉。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并无他想。
长江后浪推前浪
任南先生的爷爷早年也搞收藏,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两岁时,奶奶给他的铜钱等玩物都一直精心保留着,成了他最早的“藏品”。虽然童年时用一些子弹壳、烟盒之类玩意儿换来的红山古玉,只是当成“玩具”、“好玩的”,但都为他日后步入研究红山文化之路起了铺垫作用。
进入八十年代,正赶上了全国改革开放的高潮,任南先生毅然辞职下海经商,并且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这也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与收藏。
倾家荡产 海外收购
九十年代初,任南先生对古玉的研究及鉴赏已很有心得,很多朋友会拿一些古玉上门来请他鉴别。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他的人生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巨人的肩上。
一天一位刚从海外回来的朋友到家里做客,无意中朋友身上带的一件佩饰引起了任南先生的注意。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红山古玉,朋友向任南先生讲述了玉佩的来历,原来这是他在海外时一位老华侨后人送给他的,当时在他家中还看到了数量极多,造型奇特的一大批类似“石制”的工艺品。任南先生听后感到万分震惊。立刻委托朋友寻找这批红山珍宝的下落。后几经周折,这批红山珍宝到了香港,任南先生毅然决然将自己名下的十几家效益很好的工厂以及自家的房产和多部汽车变卖转让,筹集了一笔巨款,并委托在香港的朋友买下了所有的物品,并代为保管。这时的任南先生已经是倾家荡产,周围很多人不理解他,这时的他承受着来自社会、亲戚、朋友、以及家人的不理解和众多压力。然而他坚信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是他的使命。
任南先生经常说起这样一段话:“我与红山文化古玉有缘,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派我来保护和传承红山文化的。”这批红山古玉经验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重要的文物价值以及不可估量的收藏价值。为此任南先生经过几年的酝酿后,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并亲自担任馆长。
国人好玉,顺理成章,海外游子懂玉,血脉相通。从海外华侨后人手里购回这批红山古玉,也是一件为国争光之事了。这时的任南先生心里也许会感到欣慰了吧。
练就识别真假红山古玉的“火眼金睛”
在红山文化时代,红山古玉已达到全民皆玉的程度。有些古玉都用来陪葬,而更多的散落民间。沧海桑田,几千年过去了,红山古玉重见天日。由于红山文化的意义逐步被人们了解、认识,因此,发掘者、造假者、研究者、推广者、收藏者也随之不断涌现,“红山文化”不断升温。如今人们对红山古玉真是“又爱又恨”。“爱” 是它的珍贵,是历史的写照和见证;“恨”是红山古玉中假货太多,一不留神花大价钱得到的却是赝品。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便大肆伪造古玉售卖。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巨额成本差价是古玉造假的源动力。目前伪造最多的是红山文化玉猪龙,一般采用熏、烤、烧、煮、炸、蚀、沁色、酸蚀等工艺做旧。由于玉器石料本身就是“老”的,因此仅凭其雕工、皮壳和包浆来辩别真假很困难。
任南先生随着自己红山古玉收藏的增多(现在他已有几千余枚),总结出一套鉴别“真”“假”的“12字”独特方法,练就一双识别真假红山古玉的“火眼金睛”。其中一点就是“真”古玉表面会生成“次生物”,“次生物”是随着红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断“长”出来的。这是造假者造不出来的。
把研究红山文化、收藏红山古玉作为毕生事业
中国人有对古玉收藏的偏爱,数千年绵延不断。在任南的朋友中几乎都有他赠送的红山古玉。他认为那些古玉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与朋友们有缘的,会给他们带去祝福和好运。
如今,任南先生已把自己的有生之年押在了红山古玉上,他有两个愿望:第一是让人们在研究红山文化、收藏红山古玉的同时,能够应用他独创的“任南方法”鉴别红山古玉,不让红山古玉爱好者“爱恨交加”,留下任何遗憾;第二就是把他收藏的几千枚红山古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国内建造红山文化博物馆,为中华文化的完整尽绵薄之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