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修行又有高下之分,需要象征不同等级、不同修法的本尊予以引导,于是便有千姿百态的造像应运而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吸收了印度、西藏、蒙古和中原内地的多种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内容和神祇,这些又为藏传佛教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众多,数量十分惊人。据《清内务府各作成活计档》记载,清乾隆时宫廷“造办处”曾按照藏密“六品”(事部、行部、瑜伽部、父续、母续、般若部)的分类要求,为皇宫内苑多处佛堂分别铸造了数以千计的佛像,而且每堂佛像种类、名称都不重复。但我们一般常见的种类约为300至500种。如乾隆时三世章嘉国师主编的《三百佛像集》、二世土观呼图克图撰写的《五百佛像考》所收藏佛像就分别有300尊和500尊。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历、宗教功用和象征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藏传佛教造像归纳为七大类,并对各类造像的宗教内涵、功用及其形象特征分别进行介绍。

  一、最具写实意义的祖师像

  祖师是藏传佛教尊奉的在修学和弘法上有杰出成就的高僧大德,藏传佛教习惯称之为“喇嘛”,意为“上师”。藏传佛教认为祖师上与诸佛菩萨智慧融通,下能为学道之人授法与印证,所以对祖师格外尊崇,列在“三皈依”之前,奉为“四皈依”之首,由此而形成了藏传佛教祖师崇拜的特有现象。

  历史上,藏传佛教崇奉的祖师很多,有显教的,有密教的;有在家身份的,有出家身份的;有不同教派、不同法系的。但不论来自哪个地区、教派和法系的祖师,基本上都可纳入藏传佛教历史上形成的五大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中。其中,有些祖师由多个教派共同尊奉,如印度的“六严二圣”(“南赡六庄严”,指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二圣”,指舍利弗、目犍连,或迦叶、阿难),而大多数祖师为某一教派单独奉祀,如八思巴、噶玛拔希、宗喀巴就分别为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和格鲁派崇奉的祖师。

  祖师像一般仿照祖师生前面貌塑造,虽然它没有佛菩萨那样有量度和相好的严格规定,但也要根据祖师生前的相貌、宗教生活习俗和宗教功用来进行塑造,这样就使得不同身份的祖师像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和标志。如一尊祖师像,头戴班智达帽,深目高鼻,身着袒右肩袈裟,两手作出辩经的姿势,一看便知是印度“六严二圣”中的一位祖师。而一位印度祖师像,它头挽发髻,身饰璎珞,盘腿戏坐,两手分别还拿着骷髅碗和鱼,它的形象不仅与上面两尊完全不同,而且还有些恐怖而令人不解,这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著名的谛洛巴大师,其形象正体现了金刚乘学人苦修生活的本来面目。再如米拉日巴和宗喀巴大师像。前者螺髻发,面容削瘦,身着俗装,右手放在右耳旁,反映了米拉日巴大师在山岩苦修的真实面貌,同时还反映了该祖师以唱道歌传法的独特弘法方式。后者头戴桃形尖帽,身着袈裟,两手在胸前结说法印,左右肩分别饰有经和剑,反映了宗喀巴大师真实的生活面貌和特有的宗教功用。如此实例不胜枚举。

  祖师像虽然在形象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的规律可循。通过对大量祖师像实物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相同地域、教派或身份的祖师像在头冠、服饰、装饰等方面表现出一致的风格。如在服饰上,印度显教祖师像一般都是着袒右肩袈裟,保持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原始风貌;而西藏祖师像(出家身份)一般都是内穿无袖孔背心(僧坎),外着袈裟的形式。在装饰方面,在家身份的祖师像一般头部盘发或披发,挂璎珞,戴耳环,佩钏镯,极富装饰性;而出家身份的祖师像一般除穿戴本派标志的袈裟和帽子,没有其它饰物。其中,头饰作为教派标志表现得尤为普遍和突出。如印度显教祖师都戴尖顶班智达帽;印度密乘祖师都盘发或披发;西藏宁玛派祖师戴红色莲花帽,或盘发和披发;噶当派祖师戴印度形式的班智达帽或披发;萨迦派祖师戴俄尔帽或圆顶有耳的风帽。噶举派祖师头饰较为复杂,早期的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受印度密教影响都是带发修行,此派后来分为四大派八小派,其中四大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因实际创始人噶玛拔希曾受元宪宗赐与金边黑帽一顶,该派祖师都戴金边黑帽,这个教派也因此俗称“黑帽派”。格鲁派祖师像的头饰较好辨识,一般都是戴黄色桃形尖帽。格鲁派从明朝至今一直十分兴盛,所以遗存下来的祖师像也最多。以上只是就大体而言,另外各教派祖师像的头饰还随季节的不同、学位教阶的不同而变化,要将它完全搞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祖师像除了带有共同、普遍的特征外,也有显示各自宗教功用的独特艺术特征,这就是它们的手印和执物,这是确定一尊祖师像身份的最主要的地方。所谓手印,就是两手所结的各种印契,执物就是手中拿的各种法器、法物。但是,由于祖师像手印变化少,所执法物不多,特别是很多祖师像的手印和执物雷同,所以其身份辨识起来较为困难。除了一些著名的、造型上有特色的祖师像,如莲花生、米拉日巴、宗喀巴、三世章嘉较易辨识外,大部分祖师像的身份根据手印不易确定。近几年,笔者在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大量金铜质地的藏传佛教造像中,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许多藏传祖师像上习惯铭刻藏文题款。题款的内容或为祖师法名及其功德,或为造像功德主姓名,或为吉祥颂等。如萨班像,其莲座正面下沿就铭刻“顶礼萨迦·贡噶坚赞”藏文一行。这一现象无疑为大量祖师像身份的确定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最具象征意义的密修本尊像

  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尊奉的最重要本尊。密教提倡通过修习身、语、意三密与本尊相应而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密教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就是密修本尊。

  在藏传佛教里,具有代表性的密修本尊有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马头金刚、金刚橛、大轮金刚手等。这些本尊不象其他造像有非常具体的宗教履历和济世神通,而是代表着不同的宗教理论和修法。有的属于方便父续法门,如密集金刚等;有的属于智慧母续法门,如胜乐金刚、欢喜金刚等;有的属于不二时轮续法门,如时轮金刚等。在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除噶当派不偏重密修外,其余四派都重密修,都有本尊的供奉和修习。对于这些本尊,各派所奉也各有偏重。如萨迦派偏重喜金刚法门,噶举派重视胜乐金刚法门,格鲁派重视大威德金刚法门。密修本尊在密教修法上的功用和意义直接影响到它们艺术形象的复杂变化。

  密修本尊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复杂,造型上有单身、双身和多面多手;面相上有寂静的善相、忿怒的恶相和善恶兼具之相,另外每尊造像还有颜色上的复杂规定和变化。如马头金刚像,红发竖立,面相凶忿,三目圆睁,呲牙咧嘴,上身披人皮,下身围虎皮,项挂五十人头骨,六只手中各拿不同的法器,拥抱明妃,展左足站立,显示出大无畏、大忿怒的姿势。再如大威德金刚像,它共有三十四只手,九个头,正面为牛头,十六条腿,左右足分别踩着八种人和兽,拥抱明妃“罗浪杂哇”,也是展左足站立,它的形象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是最复杂最恐怖的,每一个见到它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本尊造像并不是以追求凶忿、复杂的形式为目的,而在于象征它们所代表的佛理和修法,在它们身上没有一处特征不具象征意义。如大威德金刚像,它的九面代表九部佛经;二牛角象征佛教真俗二种谛理;三十四只手加上身语意三业象征佛教修习的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性,可谓处处显示佛理。由此可见,这些密修本尊并不是一般的宗教神祇,而是密教理论和修法的高度艺术化和拟人化,每一本尊其实就象征了一部完整的修法。密修本尊的这一特点使其成为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造像题材和艺术形式。

  由于密修本尊皆为双身拥抱的形式,因此自古以来内地人士都习惯称之为“欢喜佛”,并认为是一种有悖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淫乐形式。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看法。首先从修法上看,这种造像代表的是密教修行的最高层次,其目的在于断除情欲与贪爱,获得身心的清净,达到即身成佛的目标。密教特别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也正是为了杜绝那些藉双修之名而行淫乐之实的违律现象。从事相上讲,这种形式的造像表现的是一种宗教哲理,父体代表方便,母体代表智慧,方便与智慧合一代表的正是佛教最高的谛理——悲智双运;同时这种双身和忿怒的形式,又表示对世俗的超越,显示佛教法力的伟大。由此可见,双身形式的密宗本尊像并没有世俗淫乐思想成分。

  三、曼妙多姿的佛母像

  佛母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并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诸佛。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可见,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样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式。

  佛母的形象多为寂静之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经》规定其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麻”,“衣服庄严同菩萨像”。我们所见到的佛母像也都是女性特征十分明显的形象,宽胸圆乳,细腰软腹,身体多呈三折枝式。佛母像以其曼妙多姿的女性特征不仅丰富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形式,同时也极大地增添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神秘色彩。

  佛母像也是藏传佛教修行所依的一类重要本尊,所以历史上其艺术形象也十分流行。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常见的佛母像有绿度母、白度母、尊胜佛母、大白伞盖佛母、大随求佛母、大孔雀佛母、般若佛母、妙音天母等等。这些佛母像除具有共同的女性特征外,也各有显示其自身功德和智慧的特殊姿态和标识,而其形象特征也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寓意。绿度母和白度母是最常见的两尊度母像,据说她们是由观音菩萨的泪珠化现的二十一尊度母中的两位。她们为藏人信奉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便传入藏地,松赞干布的两个妃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还分别被当时藏族人奉为绿度母和白度母的化身。这两尊度母的装束和手印相近,区别是绿度母右脚下垂踩莲花,白度母双腿盘起。另外白度母的两脚心、两手心和前额上各有一只眼睛,加上本有的双眼,全身共有七只眼,所以人们又将其俗称为“七眼母”,这些眼睛象征她能洞察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在密教里度母也称多罗佛母。同时尊胜佛母、大白伞盖佛母和妙音天母的形象也很常见。如尊胜佛母像,为三面八臂形式,三面颜色各异,八臂或结印或持物,各有所表,都与增福延寿之功德有关。大白伞盖佛母一般有千手千眼和一面二臂等形象。妙音天母以能弹奏美妙音乐而得名,在印度和汉地佛教里皆被当成一般护法神,可是藏传佛教却认为她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文殊菩萨有同等的地位,其形象一般为一面二臂,两手抱琵琶为其明显标志。其他佛母的形象特征由上面例子可见一斑。

  四、妙相庄严的佛陀像

  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教各类尊像中,他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在现实生活中佛可谓广为人知、广为人说,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并不多,至于他的形象特征及与其它尊像在宗教内涵与艺术形象上的区别,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佛是梵语Buddha(佛陀、浮屠)的音译略称,意译为“觉者”或“智者”,是指圆满觉悟诸法事理的人。“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含义。自觉是自己圆满地觉悟了佛法的真谛——诸法实相;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与觉他的智慧与功德均已达到最圆满的境地。

  佛陀三觉俱全,故称觉者;罗汉自了生死,自求解脱,只具自觉一种;菩萨虽在罗汉之上,能大悲济世,但尚有五住烦恼没有断尽,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尚不圆满,故只具备前二种功德。

  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头顶有肉髻,发呈螺旋状,身着通肩或袒右肩袈裟,不作任何装饰,表面看起来十分朴素,但在躯体的塑造上却有着十分严格和繁琐的规定。首先,在身体特征上,佛像的全身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为“相好”。“三十二相”是指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种奇异妙好特征,如双肩圆满、广长舌相、眉间有白毫等等。这些特征都能看得见,所以称为“相”。“八十种好”是指佛的头、面、眼、耳、鼻等处具有八十种微细美妙特征,大多是隐藏不露的。佛的相好是古印度人赋予释迦牟尼佛的形象特征,反映了当时印度人的审美标准,后来成了塑造一切佛像共同遵循的模式。其次,为了充分表现佛的相好特征,在佛像的结构上又出现了“量度”。按规定,佛像的长宽各为120指(“指”为所造佛像中指的宽度)。长度指从头顶至脚根,宽度是两手伸开的距离,坐像是站像长度的一半。同时佛像的每个细小的部位,如眼、鼻、额等也都有详细而具体的量度。这些规定在《造像量度经》中皆有详尽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上述“相好”和量度的繁琐规定为塑造理想的佛像提供了方便,塑造出的佛像普遍给人一种超尘脱俗、与世无诤的印象;但同时也限制了佛像塑造者的发挥与创造,使得塑造出来的佛像千佛一面、缺乏变化。

  虽然佛像在躯体特征及衣饰上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各自手印、执物、姿势、坐具或坐骑的不同也形成了复杂的变化和相互的区别。在藏传佛教里,常见的佛像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药师佛、弥勒佛、五方佛、三十五佛等等。这些佛像都有显示其功德与智慧的独特形象特征。释迦牟尼佛是佛像中最常见的,其手印一般有触地印、说法印、定印等多种,姿势有坐立卧三种。其中卧姿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时的情景,所以又称释迦牟尼佛涅槃相,唯有释迦牟尼佛有此姿势。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其形象特征一般为坐姿,双手在脐下结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也是坐姿,左手托药钵,右手拈药果。弥勒佛是未来佛,据说他将在56亿7千万年后接替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而成佛。其姿势有跏趺坐、游戏坐、倚坐、站姿等多种,头顶有宝塔,手中执军持(净瓶)为其重要形象标志。五方佛是五方佛国世界的教主,即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来,他们皆为坐姿,分别结触地印、施与印、定印、施无畏印和智拳印而相互区别。三十五佛是佛教礼忏仪式中礼拜称诵的三十五尊佛像,他们各有自己的名号,形象也主要以手印和执物不同而相互区别。但是有些佛的手印非常接近,如帝幢王佛和德念佛分别结定印和触地印,若不是佛座后有藏文铭款,我们很难确定其真实身份,可能分别判定为阿弥陀佛和阿閦佛了。佛像的台座一般有莲花座、金刚宝座、须弥座等,大多是共同的;但坐骑不是共同的,如五方佛的东南西北和中央主佛各尊就分别以狮子、象、宝马、孔雀、金翅鸟为坐骑,这些坐骑也同样与各自主尊的功德思想密切相关。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造像中的佛像除比丘形相外,还有报身佛形相。其中无量寿佛等为报身佛形相,其他佛像也可见一些奇特的装饰。这种佛像的流行也应当与密教“即事而真”、注重世俗事相的宗教理念有密切关系。

  五、慈眉善目的菩萨像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简称,意译“觉有情”,他们是大乘佛教忠实的履行者和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重要体现。菩萨形象常为在家居士相,一般头戴宝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长链,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菩萨像同佛像一样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面容端庄慈祥,衣饰华丽多彩,以体现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菩萨的身量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萨像的造型姿势也比较简单,多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见。另外菩萨像多为男相,长方形脸,躯体壮硕,与汉地佛像中菩萨多为女相的情形明显不同,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菩萨为“勇猛大丈夫”的原始特点。

  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菩萨像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八大菩萨、龙女等。这些菩萨像看似与汉地信仰相差无几,实则区别显著。首先,在信仰的原因和目的上汉藏就有明显区别,藏地的信仰与各大菩萨所代表的佛学思想密切相关,而汉地的信仰则常杂有一些世俗情感的倾向。其次在造型姿势上汉藏的区别更为突出,比较而言,藏传佛教每种菩萨的造型要复杂一些,样式要多一些,而且在造型姿势上都特别讲究。如观音菩萨就有四臂观音、八臂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狮吼观音、双身观音等多种。其中四臂观音是最常见的一种,他也是藏传佛教最崇奉的本尊之一,有“雪域怙主”之称,藏传佛教里非常流行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就是此尊的心咒,他也因此被称为“六字观音”。其四臂中前两臂在胸前合掌,其余二臂伸向两边,左手持莲花,右手握念珠。文殊和弥勒菩萨也有多种造型。文殊菩萨有二臂、四臂、八臂、千臂等多种造型,同时还有手势、坐姿和坐骑的不同变化。弥勒菩萨有跏趺坐、倚坐、游戏坐和站姿等多种,但造型都是一面二臂。这些菩萨的不同形象也代表着不同的宗教功用和意义。如弥勒菩萨的不同形象就有每年、每月和每日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观修的规定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藏传佛教菩萨形象的多种变化是藏传佛教将各菩萨的宗教功用进行更加具体而细微的分化的结果。当然,尽管每尊菩萨变化的形象很多,但是显示其宗教功用的根本标志则是共同的。如观音的头冠化佛和莲花;文殊的经和宝剑;弥勒的宝塔和军持(净瓶)。这些在他们各自的变化身上都有明显体现,这些固定特征也正是我们识别其身份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面介绍的菩萨像外,藏传佛教里还有对菩萨化身——世间法王的信奉。法王主要有“三大法王”和香拔拉法王。三大法王是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三位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由于他们分别对当时西藏佛教的传入、建立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分别被尊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们的艺术形象十分常见,头缠布条(称为朝霞冠),身着袍服,脚蹬高靴,一副吐蕃人装束。其艺术形象中都带有本尊菩萨的标识,松赞干布头冠中有化佛,赤松德赞肩上有宝剑,赤热巴巾肩上或手中有金刚杵。香拔拉法王是藏传佛教宣称的北方某个神秘世界——香拔拉国的国王,从第一代月贤王开始共传三十四代,称为“香拔拉三十四代具种王”。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香拔拉是个非常美妙神奇的地方,如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同时香拔拉还是时轮教法的发源地,香拔拉的国王都是文殊菩萨或时轮金刚的化身,都积极致力于时轮教法的传播。香拔拉法王像多见于绘画形式,本文中的两尊铜镀金像是非常罕见的。这两尊法王像身着类似吐蕃赞普的装束,有宝剑和法轮为形象标识,象征着权力与智慧,这些形象标志与他们的身份和时轮教法都密切相关。其莲花座后面都刻有各自的藏文名称和代号。

  六、朴实无华的罗汉像

  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能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本为小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和鼓励下,一些罗汉纷纷回小向大,“住世不入涅槃”,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

  藏传佛教崇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十大弟子常见的主要是迦叶、阿难和舍利弗、目犍连两组,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出现。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释迦牟尼佛付嘱住世不入涅槃的十六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佛弟子,十八罗汉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础上加上羯磨札拉和布袋和尚而构成的。其中历史上最流行的是十八罗汉的信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传佛教明显不同。首先,十八罗汉中的十六尊者汉藏所奉差别甚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来源上,汉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译《法住记》,作者是狮子国比丘庆友尊者;藏传所奉十六尊者则源于印度本土,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克什米尔地区,记载经典也比较多。第二,汉地所传十六尊者经典记载简略,一般只提到尊者名号、居地和眷属;藏传经典记载则十分详尽,涉及尊者由凡证圣乃至弘法的全部经历,以及居地、眷属、形貌、姿势等内容。第三,汉地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不明显,具有较大随意性;而藏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非常清楚,几乎每一尊者都有显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标识。如巴沽拉尊者手抱鼠鼬;阿秘特尊者双手托塔;阿氏多尊者双手结定印,胸前露出清晰的骨骼。其次,十八罗汉最后新增的两位,汉藏所奉也不相同。汉地最早是由宋代苏东坡为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作赞时定出的,分别为第十七位“庆友尊者”,第十八位“宾头卢尊者”。之后又多次变更,或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或为庆友和玄奘;或为降龙和伏虎,至今各地寺庙供奉仍不一致。藏传所奉第十七位是羯磨札拉尊者,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羯磨札拉是十六尊者的侍者,布袋和尚是内地五代时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因常以竹杖挑一布袋乞食而得名。又有说第十八位是唐朝时到吐蕃弘扬禅宗顿悟法门的汉僧摩诃衍那(大乘和尚),也与汉地的影响有关。藏传十八罗汉崇奉开始于十六、七世纪时,晚于汉地,应是受到了汉地十八罗汉信仰的影响。通过比较汉藏所奉十八罗汉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窥见汉藏两地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体现出来的不同宗教文化风貌,以及汉藏佛教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情形。

  七、奇特多变的空行、护法像

  空行又称勇士空行,是藏传佛教中一类特殊的神祇。在性别上,空行包括男女两种,男性称为勇士,女性称为空行母。在等级上,空行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空行,或称业力空行;一类是出世间空行,或称智慧空行。世间空行主要起护持佛法的作用,而出世间空行可以作为众生修行依止的对象。空行的形象非常独特,一般是单腿站立,脚下踩仰卧外道,头戴五骷髅冠,双乳高隆,腰间围兽皮,手执骷髅碗、月刀等法器,常见多为女性形象的空行母像。如狮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和熊面空行母像便是常见的颇有代表性的空行母像。

  护法神,顾名思义指护卫佛法的神祇,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的一类神祇。从本源上讲,护法神大多是外来神,有的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如帝释天、四大天王等;有的来源于西藏苯教和民间信仰,如长寿五仙女、十二丹玛女神等;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如白哈尔、关羽等。不过,这些外来神祇进入佛教后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宗教履历和宗教功用。有些成了某一教派的护法;有的作为某地或某寺的保护神;有的掌管众生的生死;有的专司世间福禄……总之是各有所司,各具维护佛法和世间众生的功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多数护法神的履历和职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或功用等级有变,或分管地域有变。如吉祥天母原为大昭寺的保护神,后来升格为拉萨城的保护神。同时,有的护法为各教派共同崇奉,有的为某些教派单独崇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护法神,出自不同的经典记载,其履历明显不同,形象特征也大有区别,这正是护法神信仰发展变化的表现,而这一变化与不同教派和不同地域的信奉密切相关。在宗教等级上,护法神也有世间和出世间之分。世间护法地位较低,尚没有出离三界;出世间护法地位较高,已断除烦恼,证得圣果,也可作为众生密修依止的对象。出世间护法数量较少,主要有吉祥天母、大黑天、多闻天王、黄财神、地狱主等。常见的护法大部分是世间护法,如白哈尔、金刚具力神、大梵天神、善金刚、长寿五仙女等,其数甚多,是护法神的主要组成部分。

  护法神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也最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象征和平与宁静;造型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面二臂的坐姿形式,如长寿五仙女等。怒相护法神形象要复杂得多,有多面多手的不同造型,有坐立飞舞等不同姿势,有红黄蓝白等不同颜色,有猪狗牛羊等不同坐骑,另外还有手印、执物、衣饰等复杂变化。护法神中多为此类奇形怪状、变化无定的忿怒形象。

  由于护法神形象复杂多变,数量又多,通常很难把握其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它们大都具有壮硕的躯体,短粗的四肢。高级护法多以五骷髅为冠;低级护法只佩一个骷髅;西藏本土的护法则多戴一种伞形的藤帽。护法的面形多为三目圆睁,鼻梁扁平,呲牙咧嘴,张口吐舌。高级护法多围兽皮,身上挂人骨或五十人头骨串成的大花环;而一般护法则穿多褶的世间袍服。大多数护法手中执有法器,高级护法的法器多为密教修法所用的金刚杵、铃、月刀、骷髅碗等,而一般护法的法器则多为世间所见兵器。护法神多为站立或呈游戏坐姿势,很少见到跏趺端坐的形式,好象不如此就难以表现其护法的功用。护法的坐骑也是千奇百怪,几乎世间的飞禽走兽都成了护法的坐骑。大部分有坐骑的护法与西藏本土信仰的影响有关。以上只是很粗略的归纳,每尊护法的形象还有非常具体细微的特征,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鉴别。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