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230万件馆藏文物重度腐蚀 修复面临三大瓶颈

      2月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介绍,据统计,受重度腐蚀的文物数量目前是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馆藏文物修复工作面临瓶颈制约。

      [记者]: 近日有一个数据,关于全国馆藏文物的腐蚀率超过50%,这个数据引起了公众对馆藏文物安全的关注。请问目前馆藏文物的安全情况究竟怎么样?关于保护下一步有怎样的考虑?

      [励小捷]: 你提的问题很专业。这个数据不是空穴来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我再提供一个数据,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各类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损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来延缓这样一个趋势。

      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比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比如对纸质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产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刚才介绍50%存在不同程度损害的文物我们都要动手修。梁思成先生讲过,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们是要让它带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复工作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尽管如此,我们不是要去把那50%都修了,而是重度腐蚀文物的存量,就是需要我们抢救维修的任务依然是很繁重的,对此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的投入达到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进入“十二五”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资金安排,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

      当然这项工作还有其他的瓶颈制约,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人才匮乏,馆藏文物修复历史上是师承制,尽管近几年来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培训,但是和承担任务相比人才短缺是严重矛盾;二是有些关键技术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比如青铜器的粉质灰的问题。第三是可移动文物修复工艺复杂,周期相对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完成任务。举个例子,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的修复就要更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可能是文物修复的一个规定动作。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