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看老物件

d8b2b52c88c31b56e006869bf5050a2d.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开进社区里了!

 

      没错,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18号院一旁,就是本周才开放的建国门社区博物馆。之所以叫做社区博物馆,不单因为其邻近社区,而且由于馆内集中展示的是建国门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整个场馆规模不大,占地约800平方米,共8个展区,16个主题,分别介绍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地、沿革等。

 

      一进大门就能看见雕刻在一侧墙体上的建国门地区的地标建筑,如北京贡院、建国门立交桥、古观象台、北京站;而巨大的彩色博物馆标识、背投、灯箱、液晶电子触摸屏等设备又为场馆平添许多现代化气息。

 

      笔者驻足在“巽隅概说”展区前,这里的许多展板是介绍建国门城区的历史由来。建国门过去有“京城巽隅”之称,是源自《周易》中东南部即八卦巽位的说法。用手指点击电子触摸屏,横列墙面上的灯箱会根据点击区域相应显示出元、明、清、民国时期当地的变化,非常有趣。游客从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直至明朝北京城南移,建国门才全部纳入京城,而它成为京城核心地区之一,则是1945年行政区调整时的事情了。

 

      建国门地区名人荟萃,他们的故居在名人展区也一览无遗。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当年就住在红星胡同61号,而梅葆玖先生曾在干面胡同30号住过,现在还是社区的形象大使。除此以外,像作家邓拓、沈从文,建筑界的贤伉俪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也都曾经在建国门地区居住过。来自赵家楼社区的王小梅大姐打趣儿道:“嗨,以前只听说过这些名人儿,没想到,说起来还都是街坊邻居!”引得周围一起参观的朋友哈哈大笑。

 

      最吸引游客的要属老物件展区,在这里除了展示建国门当地建筑使用过的瓦当、戗檐、石砖等,寻常百姓家的老物件儿也一一在展。一个绿色的圆形器具吸引了笔者的眼球,只见它篮球大小,身子呈扁平状,顶上有一盖子和把手。笔者着实想不出它的用途,一看介绍才明白,这东西名叫做汤婆子,其实就是旧式的暖宝宝!大冬天里,把热水倒进汤婆子里,套入厚口袋再放入被窝,取暖甚是好用。

 

      除此以外,像老式相机、纺织机、面具、香水儿、门锁等旧物件儿在这儿都能见到。一位大叔指着花花绿绿写着“半市斤”、“壹市斤”的粮票说:“当年家里省吃俭用存了好多粮票,到最后竟然全都作废了,早知如此不如一早就花出去啦。”

 

      至于建国门地区的文教卫生、商街字号如京师同文馆、汇文学堂、同仁医院,北京现存最大的基督教堂亚斯立堂,最能够代表清代封建科举文化的北京贡院,甚至大清邮局的复制版等在这儿都有详细介绍和展示。

 

      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松青告诉笔者,建国门社区博物馆并不是第一家开进社区的博物馆,但却是第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博物馆。虽然当前规模不大,但对于它的未来,张松青颇有自信:“场馆内的很多物件都是居民们主动借展的,如今很多市民也参与到场馆志愿者报名活动里来。相信这样一种尝试不仅能凝聚社区的人心,更能让大家了解和保护我们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