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瓷缘”——李游宇大师的人生故事
中国的窑火虽延绵数千年不灭,但一段时间内中国瓷器却不断滑坡,被排除在世界陶瓷强国之外。
“中国陶瓷真正影响世界的是明清官窑。清三代把陶瓷工艺推向了高峰,当今所有的世界一线品牌至今也未达到乾隆时期的工艺高度,中国陶瓷不是外国超过了中国,而是自废武功。因此说,只要我们把传统的制瓷技艺加以系统地整理和发掘,再加以创新意识,中国陶瓷是可以重新站在世界陶瓷前列的。 ”说这番话的是“汉光瓷”的创导者李游宇。
他也正在以不服输的精神,实践自己的想法,找回中国陶瓷的民族自尊。
从“教书匠”到“掌门人”
在上海南京东路最繁华路段步行街旅游品商厦5楼,有一个800多平方米的陶瓷博览艺术展示厅,这就是汉光瓷展示、销售的旗舰形象店。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汉光瓷创导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李遊宇。
从“教书匠”变成“掌门人”,李遊宇与瓷器结下了20年的情缘。他总结道:“品牌的打造依赖科技创新、工艺创新和设计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根本。 ”
1954年,李遊宇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书香门第,自小练书法学绘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接触到的陶瓷课,改变了李遊宇的一生,他立志要成为一名陶瓷大师。1983年底,他如愿踏上陶瓷艺术的旅途,在上海负责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陶瓷研究所,并出任陶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然而,中国陶瓷的现状令其忧虑,1993年8月,李遊宇毅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的公职,一切归零,开始他振兴陶瓷的实践。
辞职后,李遊宇创立了上海汉光陶瓷研究所,决定用下半辈子来实现这个目标。他在奉贤租下一家废弃的陶瓷厂,开始设计、烧制自己的产品。材质是瓷器的根本,李遊宇重走各大陶瓷产区,解读历代官窑,跑遍国外久负盛名的皇家瓷厂,潜心研究,寻找突破口。李遊宇和他的团队以“7501”主席用瓷作为研究超越的蓝本,试图从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设计等各方面超越。虽然歧路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艰苦研制,历经千万次试验,终于“炼”成白如玉、明如镜、柔如脂、透如灯的“汉光瓷”。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