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各国主流价值观的缩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匈牙利中欧大学历史研究中心近日举办研讨会,总结欧洲跨学科研究项目“欧洲国家博物馆:认同政策、利用过去与欧洲公民”(European National Museums: Identity Politics,the Uses of the Past and the European Citizen)自2010年启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项目主要研究了欧洲国家博物馆的多样性与共同点,及其对增强欧洲社会凝聚力、提高身份认同的作用。

 

  加强跨国交流 促进文化认同

 

  研究人员比较了欧洲37座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参观者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他们认为,国家博物馆是各国主流价值观的缩影,也是各国社会变革的代言人。

 

  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9世纪建造了本国第一座国家博物馆,这些国家博物馆记录、收藏了同时期有关欧洲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及民族自治等的珍贵资料,在增强欧洲人身份认同和维持欧洲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这些国家博物馆在本地区文化宣传、旅游资源开发和吸引投资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研究人员表示,政策制定者不应忽略博物馆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力,应以博物馆为依托开展跨国交流合作,以此提升欧洲人的身份认同。

 

  研究人员对5000名博物馆参观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博物馆中的各种收藏品及各国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可成为国家博物馆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各国可以借此重新构建国家间的联系,增强欧洲凝聚力,促进欧洲多元文化融合。

 

  2012年1月26日至4月15日,大英博物馆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国王阿普杜勒-阿齐兹公共图书馆(King Abdulaziz Public Library Riyadh, Saudi Arabia)联合举办了世界首个关于宗教朝圣的展览“麦加朝圣:通往伊斯兰教中心的旅程”(Hajj: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Islam)。该展览展示了与伊斯兰教圣地相关的精美文物,包括过去和当代重要的艺术作品、纺织品、8世纪的古兰经副本、朝圣者的日记及其他古代珍稀的手稿等。

 

  英国卫报1月25日发表文章评论“麦加朝圣:通往伊斯兰教中心的旅程”展览说,英国的媒体通常倾向于将伊斯兰教表现为极端且暴力的,而这一展览却将历史与考古学相结合,重现了麦加朝圣者的经历,让即使不了解伊斯兰文化的参观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朝圣的精神。英国“阿拉伯的世纪”(qern.org)网站刊文《英国的穆斯林认同》(Muslim Identity in Britain),引述了英国工党国会议员萨迪克·可汗(Sadiq Khan)对这一展览的评价。可汗说他是出生并生活在伦敦的穆斯林,与许多生活在英国的穆斯林一样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信仰,而这一展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穆斯林信仰的窗口,也为非穆斯林裔展现了穆斯林的独特文化。

 

  借鉴他国经验不拘一格展现文化

 

  2010年以来,参观者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博物馆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中欧大学历史学教授拉兹洛·康特勒(Laszlo Kontler)在研讨会开幕致辞时称,“就博物馆自身而言,国家博物馆创立之初是为了珍藏并向世人介绍本国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也应具有创新精神。”

 

  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在分析欧洲博物馆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进行了研究。

 

  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迪金研究所(Alfred Deakin Research Institute)博物馆学家安德里亚·威特科姆(Andrea Witcomb)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澳大利亚博物馆是如何将该国过去、现在的多元文化及跨国文化融合起来的。例如,悉尼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 in Sydney)的“信仰、时尚与融合:澳大利亚穆斯林女性风格”(Faith, Fashion,Fusion: Muslim Women’s Style in Australia)展览,向参观者展示了穆斯林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以此展现穆斯林文化的多样性及穆斯林女性作为全球公民的风采。墨尔本移民博物馆(Immigration Museum in Melbourne)则通过视频向参观者展示国家不同种族的特点。该博物馆还引入了触控桌面技术,吸引参观者通过媒体技术与展品中虚拟的其他种族的人进行直接对话。威特科姆总结称,如今博物馆的发展需要跨越国界放眼世界。

 

  未来,该研究项目还将探讨与国家博物馆有关的政治行为,以揭示政策如何驱动和反映当代欧洲国家的价值观。在该研究即将完成的另一部分中,研究者认为,国家博物馆能够在不同文化发生冲突时充当缓冲剂,通过历史和跨文化交流,开展文化外交,积极为少数族群提供发声平台。

 

  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还针对博物馆如何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认同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圣殿,更是能发挥多重功能的社会变革代言人;第二,博物馆可谓是“文化黏合剂”,其对于社会凝聚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视,同时博物馆对于树立公民的自信也有积极作用;第三,博物馆能够有效平衡地区主要族群与外来族群间的关系;第四,鼓励国家博物馆加强跨国交流,有助于防止激进的民族主义产生,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对欧洲和全球价值观的认识;第五,在目前已有的国家机构间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展览规模,不以国家为局限,大力举办以“欧洲跨文化”为主题的展览;第六,加强对博物馆投资。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