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鲲:公共服务与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力彰显的社会功能

      编者按:2001年,国家文物局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开展“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项目”。截至2004年,共选派4批11名国内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由参与博物馆实际工作和参观考察两部分组成。本文是作者的结业研究成果,发表于2006年10月19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中美博物馆论坛,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面向社会、面向观众并提供贴心周全、无微不至的人性化服务,以及开展层次齐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已成为当今欧美各大博物馆广受重视,且在不遗余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古德(G、B.Good)的这句话,正被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界奉为指导工作的至理名言。公共服务与教育,这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被空前重视和大力彰显,诚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无疑在客观效果上大大发挥了博物馆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应有作用,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也大大抬升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它也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现代化博物馆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地建设起来或正在建设当中。然而,重建设轻管理、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此认真研究与把握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脉搏与特点,无疑对我国新兴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本文结合自身在中美博物馆实践活动中的了解与体会,试就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做一论述,以求有裨益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一、耀眼的光环独特的功能
 
      作为现代社会标志之一的博物馆,其头上闪耀着各种美丽眩目的光环:“艺术的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立体百科全书”、“人类灵魂之灯”、“人类文明箐华和史实的宝库”。这些响亮的名称,充分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一个大众文化教育机构所独具的功能和魅力:

      (一)实物性和直观性:博物馆拥有直接反映人类创造历史、创造文明、探索自然的无数丰富而浩瀚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这些近乎活生生的实物组成直观的陈列展览向观众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多渠道地输送信息和知识。它比文字资料、图象资料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知识。当代博物馆所开展的一些参与式、互动式操作与实验,和结合声光电等手段所进行的方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更是大大发挥了这种作用。

      (二)内容题材的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藏品和展陈内容极为广泛(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从而充分满足了人类天生好奇的特性与探知的欲望,满足了各阶层观众不同心理趣味需求。

      (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学校正规教育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广大成员——从儿童到老年人、从团体到散客、从域内各阶层人士到异国他乡的来宾、从一般观众到残障人士······,博物馆不设任何限制地对他们敞开大门。所有观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博物馆各展室,参观和参与各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直观形象的教育活动,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启迪心智。

      (四)轻松的心情,愉悦的感受:作为大众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及终生教育的场所,为了充分吸引观众,满足观众休闲娱乐及旅游观光需要,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为观众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设施、优雅环境及人性化服务。有许多教育与服务主动送上门去——走进社区、机关、学校,甚至观众家里。许多活动寓教于乐,如:展厅谈论、电影、音乐会、演讲等,使观众在自愿的、轻松的、游玩的心境中有所学习与收获,得到熏陶与启迪。

      (五)与学校正规教育迥然不同: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比,博物馆教育活动依赖经验获得学习,注重独立探索与观察,是生活化的教育,是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在服务中教育,在教育中服务。

学校教育VS博物馆教育一览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以及它所展现的教育魅力是如此的独特和吸引人,以至于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那篇传遍全球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到:“这一天(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