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推销药品? 宋代出现最早"广告画"(图)

      宋代出现


      最早的一幅“广告画”


      杂剧《眼药酸》中大夫披着


      画有“眼睛”的大袍推销眼药水

 

      比文字更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图画,即用“图片广告”来推销药品。目前最早的一幅“药品广告画”,大概算是宋代的《眼药酸》图画,所谓“眼药酸”,应该是一种眼药水。

 

      这幅相当稀罕的“广告画”是绢画,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画实为宋代杂剧《眼药酸》的“海报”,出自何人之手已无从考证。画幅高23.8厘米、宽24.5厘米;画中有两位着戏装的人物,右边一人腰间所插扇上有草书的“诨”字,用手指着自己的右眼,示意眼有毛病;左边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是一位眼科医生,他手里拿着一支眼药酸,伸向对方。

 

      《眼药酸》所画内容,出自戏剧演出场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就曾提到过《眼药酸》这出戏。这说明时人已用眼药水,而且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推销这种眼药水。

 

      药店讲究在名称和楹联上“植入”广告


      南宋药店直接将“惠民”“仁爱”“三不欺”用于店名

 

      古代药店大多都公开声称是悬壶济世,惠民利民,常以“爱心药”、“良心药”来树立药企形象。借慈善、仁爱的名义卖药,就是儒家所说的“以义取利”。

 

      宋代药店尤其注意自己的形象,北宋的官办药厂便直接起名为“医药惠民局”。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中,记载了19家医药店铺,其中有四家很注意形象广告,分别是坝头榜亭安抚司“惠民坊熟药局”、市西坊南“和剂惠民药局”、官巷前“仁爱堂熟药铺”、修义坊“三不欺药铺”。“惠民”、“仁爱”、“三不欺”用在店名里,使药店显得相当亲民,自然生意也不会坏。

 

      现代仍相当兴旺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正是以“仁”做形象广告。同仁堂由浙江宁波人乐显扬创办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掌门人乐凤鸣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店训。此后,为进一步强调慈善形象,同仁堂又提出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治病救人,制药为民”、“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诸口号,因为药品质量好,同仁堂的药品曾被皇帝钦点为御药房用药。

 

      好的药店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广告,清代北京的“万全堂药店”,就是契合了人们健康平安的心理,加上“万全堂”匾额由清末重臣李鸿章题写,一时间声名大噪。

 

      当然,这类的名人效应,非药品推销所独有,古代生意人都喜欢这么做,如著名的酱菜“六必居”,因其匾是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当年所题而名满京城。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