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宝藏鲜为人 如何向社会开放?

全国100多个高校博物馆,有的接待参观者平均每天不到10人——


高校博物馆如何向社会敞开怀抱

 

      7月27日,国家文物局将从拍卖市场优先征集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交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收藏。正式开放不过1年多的人大博物馆,拥有了建馆以来最重要的一批藏品。记者随即采访了人大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近期是否会展出这批藏品。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假期学生志愿者都放假了,人手不够,所以这批藏品将会在开学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向社会展出。

 

      暑期是青少年对历史、文物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时候,不少高校博物馆却不对外开放。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该如何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展示教育的功能?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有一流“宝藏”却鲜为人知

 

      7月29日下午4点,记者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中药综合展厅和中国医学史展厅布置得古色古香,但是偌大的展厅却没有一个参观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这家博物馆是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暑期照常开放,但是来参观的人不多,平均每天不超过10个人,团体多一些,外国人、老年人居多。”

 

      千余件历代医史文物珍品、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以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似乎在向记者诉说着被“冷落”的无奈。实际上,像这样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医药、服装等领域的专业藏品,在高校博物馆里还有很多。

 

      当记者日前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向学生打听文物博物馆时,所有人都一愣,茫然地问“什么馆”,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甚至有人反问:“北师大有博物馆吗?”当记者好不容易找到北师大文物博物馆时,只见大门紧闭,非常安静。记者了解到,该馆寒暑假及节假日闭馆,平常每周开放3天,每天2个半小时。大楼保卫人员称,平时到馆参观的多为校外团体,本校学生来得较少。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高校博物馆选择在假期里“闭门谢客”,而有些开放的博物馆来参观的人也不多。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医史部教师李云说:“不少高校本身就是非开放空间,校内的博物馆更封闭,宣传得也不多,因此,很多公众甚至不知道高校内还有博物馆。其实高校博物馆可看的东西很多,比如中医是我们的‘国粹’,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窗口。”

 

      经费和人员配备制约社会教育功能发挥

 

      据统计,我国已建有100多个高校博物馆,不少高校博物馆建于本校重点学科基础之上,已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和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但是相对于校内教学和科研,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仍显薄弱。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