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大学的辉煌还是大学的鸡肋?

      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收藏各类标本1万余件。镇馆之宝有上个世纪3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的保存完好的一套“世界岩矿标本”,这些标本采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代表了地壳的物质组成。目前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世界岩矿标本”,也是我国早期地质教育的实物见证。


      此外,该馆还有精美的宝玉石、观赏石、云南矿产资源等标本,并收藏有著名的禄丰恐龙骨骼化石、河南恐龙蛋化石、澄江动物群化石以及珍贵的鱼龙、鹦鹉嘴龙和海百合化石等特色化石;另有一套上个世纪初由美国制作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标准化石”及一套来自日本的新生代贝壳类化石……这些化石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一本应深受大、中、小学生欢迎的博物馆,开展科普旅游活动却困难重重,其原因是“缺少专职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展厅面积太小,展柜陈旧,展示手段落后,无法展示出每个标本独特的魅力”,“缺少专业的讲解员”。特别是缺少懂专业英语的讲解员,使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不能很好地介绍给国外的来宾及专家学者,因而失去许多交流的机会。

 

      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指出,该校不乏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但却和国内整个人类学界、民族学界一样,非常缺少物质文化、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该校有众多的学科,却很难找到博物馆管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目前在物质文化和民族文物研究领域,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十分突出。在新生代学者中,像宋兆麟、杨德軻等积累深厚、学识渊博的专家已是凤毛麟角,其状况令人担忧。

 

      “要办好一个博物馆,光有好的藏品还不行,还必须有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各类专业人才。博物馆不能只有‘博士’(指‘万金油’式的人物),没有专家。”尹绍亭说,在国外,大学博物馆就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人就是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然后不断出学术成果。而我们的大学博物馆,不应该成为鸡肋。

 

      “一种浓郁的悲哀”

 

      许多学界人士都知道,如果没有林超民多年的呼吁和努力,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的落成可能还要推迟很多年。

 

      林超民是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在他历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等职的20余年间,筹建博物馆一直是他锲而不舍、奔走呐喊的事业。“大学不能没有博物馆。博物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塑造大学形象上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博物馆的大学,文化上将像贫血一样苍白。”

 

      在他和一批老教师的呼吁下,位于校园内的云南贡院、熊庆来和李广田的故居等一批文物得以保存下来,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熊庆来、李广田故居还被国家《人文地理特刊》评为中国高校最美的大师故居之一。

 

      此外,经林超民的牵线,伍达观先生还给云南中医学院捐资80万美元,建成了云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该学院过去就有个“滇南本草”标本馆,藏有众多中药材标本。《滇南本草》是云南人兰茂所著的一部完整医典著作,写成时间比《本草纲目》早140年。

但是,林超民的心中仍然有许多遗憾和隐痛。

 

      上个世纪90年代,云南大学因兴建大楼,拆除了1940年昆明“商业巨子”董澄农捐资为云南大学医学院兴建的细菌学馆(又称澄农馆),尽管这个只有两层的小楼貌不惊人,但它毕竟是云大历史上不能抹去的一笔。林超民认为澄农馆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可以成为云南大学生物系的博物馆,展示该系收藏的种类丰富的鸟类标本和植物标本。但他的坚持和呼声,在欣欣向荣的建设中微不足道。

 

      让林超民和其他一些学者最心痛的,莫过于云南大学最著名的两幢历史建筑——王九龄故居和袁嘉谷故居变为餐馆这一现状。

 

      王九龄是1922年东陆大学(即云南大学)成立时的学校董事会董事,与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唐继尧一同当选为云南大学首届名誉校长。他的故居建于1926年。1937年云大将其租为教授宿舍,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等学者都曾在此居住过。1952年,云大购买了这座老宅。

 

      袁嘉谷是云南自元代设省600多年间,唯一一名经济特科状元。1923年云南创办东陆大学,校长董泽聘请他主讲国学,从此他在云大讲学不断,直到去世。袁嘉谷旧居建于1920年,1951年其后人将这一老宅赠送给了云大,云大在修复中发现了两块刻有袁嘉谷手书的“硈佛偈”全文的青石碑。

 

      在云南大学档案馆一篇有关袁嘉谷旧居的记载中,有这样几段话:“袁嘉谷是文化名人,他的影响超越了校园围墙。他的旧居,是云大校园的一个亮点。校园文化名人旧居、古建筑及标志性历史遗迹……造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传统底蕴。”

 

      然而,这两座珍贵的文物,却在近几年间变成“翠湖1923餐厅”和“嘉宴食府”,人们由此知道了这里曾是名人的故居。这种“靠酒肉之香让人关注名人故居”的做法,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反对。云南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心怀悲凉:“一个标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应该多一些可以使人弹琴焚香、静思默想、学习和触摸本地文脉,可以与古人对话、徜徉于精神之旅的场所,像袁嘉谷这样的文化大师的故居,就是这样的场所。如今把它搞成了一个喧嚣的饭馆,我老是感到其中有一种浓郁的悲哀。”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