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国内博物馆因经费短缺等问题存安保漏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失窃案

 

      “牵一发动全身”

     

      2011年5月8日,一个身高不足1.6米、被马未都称为“土贼”的山东农民,闯入了“插翅难飞”、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盗走了展馆内的9件宝物,一时间舆论哗然。

 

      事发的故宫保卫处曾被称作“京城第一保卫处”,人数超过240人,下设警卫队、技术科、防火科等8个科室,每天闭馆后,还有至少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然而这样壁垒森严的安防体系为何也会失灵?国内博物馆安防系统缘何如此脆弱?故宫失窃案暴露了博物馆怎样的安防压力?有哪些漏洞?

     

      对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博物馆业内人士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广东省文博学会会长邓炳权以及浙江大学文物及博物馆系系主任严建强等人。

      

      原因


      失守的故宫防线“人防”最难

     

      公众的想象中,北京故宫一直是国家最高级别文保单位,安保措施应是“滴水不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故宫的安全防卫工作几经演变,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然而,一个“毛贼”石柏魁却冲破了这道让故宫引以为傲的防线。

      

      按照故宫的安防规定,故宫开放期间,所有展厅内的文物安全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游客走后,每一展厅里的工作人员都要将自己所属区域的文物清点,并且搜查所有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连消防灭火器的把手、枯井深处和高大展柜的顶端都要一一清查。确认没有异常后,每一区域的所有人再次拉网检查一遍。随后,故宫警犬队还要对故宫的各个角落进行搜寻。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