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

在北京东边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有个不起眼的院落,外面灰头土脸,里面却别有洞天。这就是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中心。这里收藏的数千件文物和古董,记录了它们和马未都的不解之缘。

      在北京东边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有个不起眼的院落,外面灰头土脸,里面却别有洞天。这就是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中心。这里收藏的数千件文物和古董,记录了它们和马未都的不解之缘。

 

      年过半百的马未都,在当代中国收藏界,名声如雷贯耳。“马眼看好什么,什么就涨”,是许多收藏人士的口头禅和流行语;他写的《马说陶瓷》一书,也成了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圣经”。

 

      此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更让人觉得马未都高深莫测:一个澳大利亚人用报纸包着件瓷器,来找马未都鉴定。还没等打开包,马未都用手一摸便说:“是件缩腰盖碗,乾隆时候的。”老外愣住了,支吾了半天:“你,你,你……怎么这么大本事?”马未都淡然一笑:“不是本事大,是见过的东西多,这种缩腰盖碗只在乾隆时才有过。”

 

      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

 

      时光回溯到20多年前,北京文物收购点,早晨门还没开,农民就推着自行车等着收购,队伍排出一里多长。清初的青花大瓶,收购价仅10块钱。“谁买东西谁是大爷”,卖主哭喊着求人买。

 

      当时的马未都还是文学青年,打算把文学当成毕生奋斗的事业。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结果,马未都不仅收到了“一麻袋的信”,还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看上,成为一名文学编辑。再后来,马未都还和王朔等人,创作了热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成了一个名气不小的文化人。

 

      那时,赚了些稿费的马未都,喜欢上了文物。他开始在文物收购点转悠,见着喜欢的,就买回去。“我常把它们藏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看。一是养眼,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二是琢磨,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窑址不同工艺的瓷器。”

 

      为了搞清各个时期陶瓷的特征,有段时间,马未都几乎天天泡在故宫博物院里。他戴着草帽,攥着手电筒,进门就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还贴在玻璃上使劲瞅。时间长了,他被工作人员当成了“踩点的盗匪”,厉声喝道:“你想干什么?”马未都一脸无辜地解释说,就是想看看瓷器的各个侧面。后来,馆里每件瓷器怎么摆放,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马未都买的第一件藏品是钧瓷四扇屏,花了1600元。钧瓷,也叫钧窑瓷,古玩界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一具钧器千重复”之说。如果谁手里有一件钧瓷玩艺儿,说不定能换得一座大楼。

 

      马未都当年并未意识到这件器物价值连城,“一个穷编辑买下这么个物件,还有点痛苦,花了那么多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如果失之交臂,追悔莫及。还有人笑我冤大头,玩物丧志。”有一次,马未都的家里还被盗过,然而,这个叫“四扇屏”的古代器物却留了下来:“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了电视和音响,说明当时人们文物意识比较差。”

 

      回首往事,马未都不胜唏嘘:“当时10块钱一只的碗,现在起码能卖四五万。如果光想着赚钱,今天我恐怕也进了财富排行榜了。文物的诱惑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历史和文化。”

 

      向200年前的英国人学习

 

      喜欢抽烟的马未都说,如果文学是烟卷,那文物就是雪茄,一旦好上这口,就觉得烟卷太淡。爱上文物的他,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全力以赴搞起了收藏。

 

      传统的收藏观念是“秘玩”,抱着宝贝自个儿偷着乐。然而,当马未都的藏品达到上千件时,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我的藏品,大家共享”。 1996年,马未都的博物馆开张,取名“观复”。这两个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要把博物馆完整有效地留给社会。”此话马未都在不少场合说过。现在,博物馆已不完全属于马未都一个人所有,而是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以理事会的形式共同拥有。他憧憬着:数百年后,人们参观此馆,那时的馆长向游客讲解:该馆几百年前由一位叫马未都的收藏家创立,后来,他和众位理事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馆里的上千件藏品都留给社会,您不心疼吗?”每当有人这样问,马未都总是不假思索:“有什么心疼的!财富对于贫穷者是财富,对于富有者可以变成精神。如果我们不忽视生命,重视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得到回报。”

 

      博物馆之所以实行理事会制度,得益于马未都从儿子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5年前,他的儿子到英国一所有200年历史的学校读书;开学第一天,被校长召集到学校历代校董们的墓碑前,进行传统教育。为了自己的藏品和博物馆的未来,马未都决定向200年前的英国人学习,并参考中国当今社团法人的有关管理规定,设立了博物馆的理事会制度:藏品不归个人,藏品要以理事会托管的形式回归社会。目前,已有10多名和他一样“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加入了理事会。

 

      收藏有利有弊有风险

 

      现在古玩市场很多人都认识马未都,一些商贩更以懵住马未都为荣。马未都也感叹有“打眼”的时候。

 

      刚入道时,他就被一个老农“忽悠”过。老农的破纸箱子里有一个大纸包,里三层外三层包着一个瓷瓶,神秘地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汝窑瓷瓶。现在家道败落,只好把它卖了,你要是想要就拿去。”马未都一看那瓶子,像是真的,再看老农那神情,就动心了。杀了半天价钱,最终以20元成交。

 

      后来,马未都知道了这个瓷瓶是假的,从此再也不相信卖主的“故事”了,“十个卖古董的,九个都说自己是世家子弟,要么祖上是太监宫女。”按旧时古玩业的习惯,“打眼”后东西往床下一塞,眼不见为净,赔得起钱,丢不起人。而马未都却说,“古玩界没有神仙。‘打眼’也是一种乐趣,体味痛苦,充实知识。古人云,不冤不乐,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文物本身是件好东西,但个人拥有它,对文物是好还是不好?

 

      马未都:当然是好。一件古代的东西,它的价值被后人所认识,就可以受到保护,其经济价值也会越来越高。私人收藏的另一个必要之处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保全自己民族的全部文物,是不现实的,因为保藏、维护、展出文物,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记者:有人说国内收藏市场比较混乱,您怎么看?

 

      马未都:有人说,你们这行业最坏了,老有人造假。我说,现在社会上连豆腐都有人造假,我不认为这个行业的造假比其他行业严重。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鉴宝节目?

 

      马未都:就当娱乐节目看吧,说明了大众的收藏热情。但是你不能指望专家所做的鉴定百分之百准确,专家自己也不能保证。但专家毕竟是专家,谁也不能要求贝克汉姆每场球赛都进球,但是一对一的踢,他的胜率总是高。

 

      记者:您如何看待拍卖活动?

 

      马未都:拍卖是刺激古玩业发展的强心剂,每次拍卖会都会使古玩市场兴奋起来,形成公众关心的焦点。你想想一个小碗100万块,听着都晕,谁家不想搜出这么一个碗来,拿到拍卖市场就能变成高楼大厦啊。有时拍到刹不住车,标价牌直线上升,直到落锤,人们才发出嘘声和掌声,场面之火爆令人心跳。

 

      记者:工薪阶层能收藏文物吗?

 

      马未都:收藏永远是少数人的事,远古时留下的东西再多,也不可能人手一份。但你不见得非收藏热门的。比如收藏荷包,如果你拿起一件来,就知道它的产地、绣法、年代,不也是有趣有益的事情?花几千块钱就可以达到这种境地。但我得告诉一些收藏爱好者们,别玩得太飘了,留点神。收藏有利有弊。利是引发人们的爱国之心,发思古之幽情;弊是有的人会囤积居奇,引发贪欲膨胀。另外,文物收藏也有风险,买假了,血本无归;买高了,能捞回本钱就不错了。

 

      记者:收藏对你的性情有影响吗?

 

      马未都:收藏如果仅仅是财富的积累,那就会带来很多的烦恼和贪欲。收藏的乐趣是陶冶情操。收藏像品一杯茶,在恬静的品啜中,身心得到最大的松弛和安逸。收藏唤起了我对古老文化的崇敬。现在多好的东西我都可以不拥有它,只要我看它一眼,就如同拥有一样。我一下子领悟了,不在文物的搁置位置上寻找乐趣。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