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视觉盛宴 迪奥精神展上海开幕

Img387292241.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上海MOCA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迪奥精神"展览于近日盛大开幕,以丰盛唯美的视觉盛宴,对Dior迪奥品牌精神、历史故事进行深入的诠释,向迪奥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展览将悉数上百件历代迪奥设计师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级订制服,同时还邀请著名摄影大师帕特里科·德马切雷(Patrick Demarchelier),以及中国艺术家刘建华、林天苗、邱志杰、严培明、曾梵志、张洹、郑国谷等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迪奥精神"的艺术作品。

      "迪奥精神"(Esprit Dior)代表着时尚先驱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的精神。迪奥先生以其首场高级订制发布改变了国际公认的优雅符号。他创办的高级时装公司植根于法式传统,不仅致力为女性带来美丽和优雅,更希望为其带来快乐。迪奥品牌涌动着永不停息的创新激情,并拥有崇尚完美的卓越工艺。

      迪奥先生成长于遍布玫瑰的家园,在他的故乡格兰维尔,les Rhumbs别墅。粉色,是他童年的幸福记忆。与母亲一道,他描画着院中玫瑰千变万化的色彩,花色无论是柔是艳,都代表着令他心动不已的两种女性气质。成为高级订制设计师后,他无时无刻不在地从中汲取着创作灵感。自一九四七年起,粉色和红色便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主色。

  粉色让人想起温柔时光,浪漫主义,花季少女。红色则让人感到生命之火与勇敢无畏。这是所有追求卓越与永恒的女性最钟爱的颜色。年复一年,迪奥先生以一个对艺术充满激情的艺术家眼光,探究着从红至粉的每一种色彩。一九四九年现身的"迪奥红"已经作为一种经典色彩被收入时尚词典,并为插画家勒内·格鲁瓦最美的作品带来灵感。迪奥红,一个真真切切的传奇,正是设计师借助时装发布而呈现的"特拉法加"(Trafalgar)设计,并于一九五四年化身为一系列口红。

      从粉到红,他所钟爱的所有美妙之色一应俱全。而本届展览,就是一块粉红并陈的绘画调色板:无论是高级订制裙"伊迪丝"(Edith)、套装"古拉(Gourah)、"小鬼"(Diablotine),抑或是"沙龙舞"(Cotillon)晚礼服,还是由拉夫·西蒙为二零一二秋冬高级订制系列设计的低胸、线条不规则的浅粉红羊毛纱日装,都让观众为其现代感叹为观止。

      迪奥先生迷恋晚会的魔力。他不仅是宴会盛装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参加宴会的来宾之一,一九五一年,他亲自为贝斯特古的威尼斯"世纪舞会"设计十八世纪风格的高级订制裙。他亲手为女性设计富丽堂皇的舞会裙装,无论她们是豪门闺秀,还是王室淑女或电影明星。

      金色系亦有不同色调,无论是冷色与暖色之分,还是青铜色和古铜色之别,皆形成了有如凡尔赛盛大舞会般的氛围。晚礼服的金光闪耀与令人难忘的凡尔赛宫镜厅上的护壁板、分枝吊灯以及镜子形成共鸣。正是在这富丽堂皇的背景之下,查理兹·塞隆为迪奥演绎"真我"香水广告大片。也是在凡尔赛的雕栏玉砌之中,成就了《凡尔赛——秘密花园》广告大片中众多超模的曼妙身姿。

      作品用一个具象的造型阐释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抽象理念,即寻找到事物的最本质态度。"针"是可以缝制、连接、准确、秩序等的象征。造型上的具象和简单,使其在表现的意义上有更多的抽象元素,能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当今复杂纷扰的背景下,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方法,体现一种中国式的人文态度和思维方式及哲学传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针管造型内的集束光源直射天际,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场地中构成事物的秩序。象征了时间和生命及任何事物发展的延伸。

      这次作品受邀参加迪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展览,针造型的实际功能与迪奥的内在形式之间产生了统一的联想。材料用黄铜锻造,与迪奥的金色、华贵、物质追求相关联,但从另一角度也对当今人们在精神世界普遍匮乏,崇尚物质世界的态度提出了质疑。造型的简洁、闪烁、犀利、力量、速度与作品想表达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九月十二日,开幕现场闪耀璀璨星光, 著名演员倪妮、Angelababy, 著名演员景甜均身着迪奥礼服惊艳亮相。台湾影星吴尊,内地著名男演员胡歌均身着迪奥男装出席开幕酒会。参展艺术家张洹、刘建华、林天苗、严培明,香港著名填词人时尚博主黄伟文先生,京沪两地名媛名流朱哲琴、马艳丽、吕燕、叶明子也齐聚开幕现场共襄盛举。

      当晚,受邀的一千名嘉宾共同见证《迪奥精神》展览的盛大开幕,一览上百件历代迪奥设计师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级订制服以及著名摄影大师帕特里科·德马切雷(Patrick Demarchelier),和中国艺术家刘建华、林天苗、邱志杰、严培明、曾梵志、张洹、郑国谷等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迪奥精神"的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